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登录注册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法西斯美学:为艺术而艺术

前南斯拉夫作家丹尼洛契斯曾经说过,在极权国家,美是一个问题。比如,我们常常喜欢壮美或崇高的事物,可却很少意识到,崇高与邪恶也有着密切关系。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可以上网去看看《意志的胜利》。这是一部具有很高艺术性的影片,第三帝国和希特勒许多永恒的影像都来自这部电影。导演是德国人里芬斯…



前南斯拉夫作家丹尼洛·契斯曾经说过,在极权国家,美是一个问题。比如,我们常常喜欢壮美或崇高的事物,可却很少意识到,崇高与邪恶也有着密切关系。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可以上网去看看《意志的胜利》。这是一部具有很高艺术性的影片,第三帝国和希特勒许多永恒的影像都来自这部电影。

导演是德国人里芬斯塔尔,活到101岁,一生毁誉参半。许多人指责她是希特勒的御用艺术家,可她却一直申辩说,她从不关心政治,她只关心艺术。的确,如果不考虑政治因素,她的话是有道理的。即使不喜欢她的影片的人,也承认她在电影史上的地位很难超越。

令她闻名世界的是两部纪录片《意志的胜利》和《奥林匹亚》,其中的诸多镜头运用都已成为后人拍摄庆典的经典模式。据说,由于影片展示的不可抵御的美和力量,电影学院的教授们甚至不敢在课堂上把它放完,他们担心学生们看完影片,会变成真正的纳粹。

这部影片征服两类人:艺术家和芸芸大众。艺术家崇尚超凡的个人,芸芸大众则喜欢随波逐流。上世纪七十年代,法西斯艺术在德国一度受到青睐,最初,少数人把它视为坎普艺术的一种变体,认为代表了时尚的趣味,但后来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接受它,这让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苏姗·桑塔格感到忧虑,她认为,里芬斯塔尔的作品体现的是一种系统的法西斯美学,它越是迷人就越是危险。

影片记述了1934年纳粹党的全国党代会,意在宣扬德国的复兴。其中有我们熟悉的纳粹宣传,为了德国的未来而无私奉献,全民要团结在元首周围,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差异的社会,要平等更要服从,要和平更要强大。这些宣传都来自希特勒和其他纳粹头目的演讲。里芬斯塔尔把那些毫无美感的冗长发言剪辑掉,只留下简短而煽情的号召。她把更多镜头投向会场外的队伍,扛着铁揪的劳工阵线成员,手捧丰收作物的农民,朝气蓬勃的青年团,步伐整齐的冲锋队、党卫军和国防军。

法西斯美学追求宏伟的景观,追求压倒一切的气势。《意志的胜利》拍摄的都是大场面,除了开幕式和闭幕式,主要场景都是群众集会、游行。

为达到最佳艺术效果,纳粹政权为里芬斯塔尔提供了充足的人员物质保证,172人的拍摄团队,几十台摄影机,可以由不同机位从各种角度拍摄。

影片还首次采用了移动拍摄、长焦镜头和航拍等技巧,拍摄下行进的队伍、照耀夜空的火把、旗帜的海洋、高扬的号角。当然,还有千万只单臂上举的敬礼。

可以用许多成语来形容这种宏伟景观:排山倒海、山呼海啸、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千军万马、歌声嘹亮、万众一心、勇往直前。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面吧,那的确是一种审美上的壮观。没有混乱,只有划一;没有参差,只有对比。它让人热血沸腾,刹那间充满伟大和崇高的激情,溶化在集体的情感中。类似的宏伟场面,我们在许多庆典影片中也能感受到。即使其他一些极权国家的庆典,也难与之媲美。那么,法西斯美学的特征究竟在哪里?

显然,首先在于它将政治艺术化。当我们欣赏它时,往往会忽略了伦理因素,这也是那些“为艺术而艺术”的人们的问题,他们因为热爱形式而丧失了现实感受力。

正如苏姗·桑塔格所说:“法西斯美学产生于对控制、屈服的行为、非凡努力以及忍受痛苦的着迷,它们赞同两种看似相反的状态,即自大狂和屈服。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以典型的盛大庆典的形式表现出来:群众的大量聚集;将人变成物;物的倍增或复制;人群集中在一个具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具有无限个人魅力的领袖人物或力量周围。”

法西斯美学的主题在于它塑造一个中心。影片中只有两个角色:领袖与公众。展示的主题是万众一心,万众是德国人,一心是希特勒。影片开头,飞机穿过云层,掠过纽伦堡的城市街道、沿街行进的人群,然后降落在机场。希特勒走出机舱,像救世主从天而降。伴随着《霍斯特·威塞尔之歌》的管弦乐,欢呼声响彻云霄,千万只手臂举向空中,预示着一个中心的树立。接下来的各种集会、游行场面,所有的焦点都朝向这个中心,而亿万群众只是——道具。

为了表现这个主题,影片中使用的真正重要的摄影技巧只有两个:仰拍与俯拍。对希特勒采用的是仰拍,对群众采用的是俯拍。前者表现希特勒的伟大而孤独,后者表现群众的庞大而渺小。里芬斯塔尔深谙镜头的运用,她是用希特勒的视角来俯瞰群众的。影片后半部分展示了各种检阅场面,游行方队在街道上扬着手臂正步行进,俯拍的效果使队伍看上去就像一个个巨大的方块在移动。

还没有哪部影片能将个人性的丧失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

影片中只有两次对希特勒采用了俯拍,一次是祭奠兴登堡纪念碑,一次是党代会闭幕式。就在这一年,年迈的总统兴登堡刚刚去世,希特勒乘机将总统、总理职务合二为一,成为统率三军、独揽国家政权的元首。不得不佩服里芬斯塔尔,她深谙独裁者的心理,在俯瞰的长焦镜头下,希特勒被几位亲信簇拥着,走在群众中间,走向镜头远处的纳粹旗帜,就好像在宣示易卜生的名言:“最孤独的人就是最伟大的人。”

在最后的闭幕式上,这个伟大而孤独的人宣称,历史是由少数人创造的。他的背后是一面巨大的万字旗。此刻,他一定意识到他才是最高统治者,他和他的党将永远统治人民。

在法西斯的文艺里,是看不到意义的,看到的只是意志。因此,凡是注重内容的艺术,如法西斯文学,都如纳粹头目的演讲,简单而空洞;而注重形式的艺术,如法西斯美术、音乐或电影,却可以诉诸直觉,具有很强感染力。法西斯的壮美源于意志的作用,用叔本华的理论来解释,当某种巨大的力量给我们压迫,使我们的意志为之破裂、遁去时,我们会在精神上慑服,从而产生壮美感。换言之,当我们沉浸于《意志的胜利》的美感时,打动我们的是伟人的力量,是毁灭的力量。最后,是死亡的力量。

需要一提的是,对于崇高感,并不只有德国哲学家的观点。英国美学家就认为,崇高的主要特征是一种精神上或物质上的伟大,我们在想象的同情中与这种伟大契合一致,任何以崇高来打动我们的东西都产生出一种伟大的印象,这种伟大也可以是些平凡的事物。也许这就是文化的区别,在英美社会,从来不将政治与艺术混为一谈,更不会如苏姗·桑塔格所说:“政治盗用艺术的辞令。”

意识到法西斯艺术的崇高之恶不需要多么敏锐的感受力,只要是一个纳粹的受害者,就绝不会欣赏《意志的胜利》,无论影片的摄影技巧有多高,感染力有多强,他都只会感到深深的憎厌。

这里,起绝对作用的是伦理内容。



(文化责编:赵雅敏 )
标签:法西斯 艺术 美学 伦理 2014年02月25日 12:07   [查看原文]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0)
(0)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关注优府网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