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2013: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博弈中前行

旧秩序正在加速瓦解,新世界如腹中胎儿尚未定型;许多激动人心的可能性已经开启,更多虎视眈眈的旧势力从未离场。2013年是中国新闻业的混沌年代,新媒体与旧媒体的更替仍在进行,新闻与观点的界限日渐模糊,作为一种专业的新闻遭受严重侵蚀,媒体与权力、资本继续纠缠。虽然人们多多少少都能嗅到未来…

旧秩序正在加速瓦解,新世界如腹中胎儿尚未定型;许多激动人心的可能性已经开启,更多虎视眈眈的旧势力从未离场。2013年是中国新闻业的混沌年代,新媒体与旧媒体的更替仍在进行,新闻与观点的界限日渐模糊,作为一种专业的新闻遭受严重侵蚀,媒体与权力、资本继续纠缠。虽然人们多多少少都能嗅到未来的趋势,但具体情势远未明朗。

“混沌”一词的灵感,来自经典著作《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的作者:美国资深新闻人比尔·科瓦齐(BillKovach)和汤姆·罗森斯蒂尔(TomRosenstiel)。2010年,他们再次联袂,出版了一本《Blur》(混沌)。这个词恰到好处地捕捉了变革年代新闻业的模样:往昔确定的模式、例行的步骤、惯常的规律都烟消云散了,虽然砸碎了许多锁链,但伴随而来的是混沌之中深深的茫然,甚至新的镣铐。

反思2013年的中国媒体,可以看到混沌之中的诸多现象及其背后的问题。

反思一:严肃新闻生产面临萎缩

2013年开年的第一件大事——《南方周末》事件激起了公众短暂而热烈的共鸣,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证明了一家传统媒体依然无可比拟的影响力。然而,这种共鸣昙花一现,2013年的中国新闻业很快就回到了持续下跌的姿势,不得不直面内外交困的现实。《好运Money+》、《新闻晚报》、《风尚周报》……纸媒停刊的消息不断传来。

最显见的困难,当然是钱。读者不爱看报了,电视观众直接开电脑或者在iPad上搜韩剧和娱乐节目了,而传统媒体的互联网盈利模式又是臭名昭著的老大难问题。一些广告商也已经随之用脚投票,媒体的经典“二次销售”模式成了“二次滞销”模式。

钱不好挣了,“紧箍咒”却从来没松。新媒体的捷报频传依靠的不仅是移动阅读的便利性,更有言论尺度上的相对优势。在例行的年度传媒总结中,《南方周末》道出了传统媒体的心声:“就新闻而言,2013年本应成为中国新闻人的狂欢之年……但对传统媒体而言,2013年的新闻盛宴中收获更多的是苦涩。”

苦涩的现实中,不少媒体疲于应付,有的还屡走弯路,这些都极大地分散了原本应该用于提升新闻品质的精力——而这才是对传统媒体最致命的打击。2013年初,美国皮尤(PEW)研究中心发布的年度传媒报告指出,有将近1/3的美国成年人已经抛弃一份传统媒体,原因并不是在iPhone上看新闻更时髦,而是这些媒体不再能够提供与此前品质相当的新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因为这种原因抛弃传统媒体的人又以高教育水平、高收入、“重度读者”为多。这表明,有经验的读者已经察觉:厨房缺粮的媒体供应大餐的频率在下降,品质亦多少受损。地球另一端已经发生的,或许即将(甚至已经)在中国上演。

下半年的《新快报》陈永洲事件更是给传统媒体的伤口上撒了把盐。有关程序正义、央视审判的话题自然重要,但更多读者看到的却是又一个足以抵消许多位优秀记者形象的“无良记者”。与喉舌媒体不同,对于市场化媒体而言,读者的选择和信赖是最重要的合法性来源,失去读者的信赖则是最深刻的危机。推而广之,对于整个中国新闻业而言,探索与彰显专业主义的道路上也一直是与读者的选择如影随形。但是今天,这个专业赖以立足的基础正受到空前的侵蚀。

传统媒体的危机不仅仅意味着一些机构的死亡和一些新模式的诞生,真正的问题是:在新旧交替的混沌之中,可靠、严肃的新闻生产面临萎缩,耗时耗力、风险性大的高品质新闻生产正在衰退。而新闻的赤字最终将导致民主的赤字。

反思二:“自媒体”难以填补严肃新闻的空白

2013年中国新闻业最火的词莫过于“自媒体”。百度搜索指数画出了清晰的折线:从3月初开始,这个词的搜索量突增,全年高烧不退,至年底达到最高峰。

暂不论这一概念是否成立、是否准确,即便用约定俗成的方式来理解“自媒体”——即活跃在各类新兴平台、持续发布内容的个人或机构账号,也难以将填补新闻赤字的希望寄托于它们身上。

一些人欢呼新媒体的低门槛带来的内容多样化。仅从数字上说,这确实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一家平台上有几百万账号丝毫不是稀奇的事情。但是仔细考察那些流行的自媒体平台上活跃的账号,你会发现大部分不过是泡沫——只需要问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自媒体们,你们这么牛,可是你们的内容是从哪来?

大部分还是传统媒体生产的,自媒体们只不过进行了挑选、编辑、标题党。自媒体对传统媒体内容的再包装和再传播,的确充满了智慧,但这却建立在系统性地侵犯著作权的基础上。我个人的判断是:假如中国有一套严格的版权法规,大部分的自媒体或许会因为没有内容可发而自然死亡。

戳破那些美丽的数字泡沫,一个令人失望的事实是:真正的内容多样性从未实现。细究几百万账号的内容来源,不过还是那么少得可怜的几个。放下了纸质版的《读者》,捧起移动版的“每天一点正能量”,手机上煲的心灵鸡汤真的更好喝吗?

自媒体的另一个特点是:事实更少了,观点更多了——想想那几个在去年暴得大名的自媒体,哪个不是在贩卖观点?比起挖掘事实,生产观点的成本更低,只要设置好了噱头,收益就会更大。可是,真正的靠谱观点需要建立在大量的事实基础之上,这同样是费时费力的事情,精明的自媒体们愿意做吗?

幸好,还是有凤毛麟角的几家自媒体真正在生产和传播原创、可靠的内容,比如智谷趋势、大象公会、拇指阅读、政见,甚至包括知乎。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他们的创办者大多是传统媒体人,他们在新媒体平台上做的事情大多是此前在传统媒体未能实现的。对于他们而言,新媒体带来的是解放,而不是一个复制粘贴的平台。

当然,细究起来,这些自媒体生产的内容依然以观点为主。真正在事实报道方面进行探索的,是以刘建锋为代表的新闻人开始的“众筹”式实验——依赖公众的力量或许是一条出路,但在中国,这注定艰难而充满风险。

自媒体带来的传播生态变化自然不乏积极的一面。只是,在资本若隐若现的一片喧哗中,太多隐藏的问题被有意无意忽略了。

反思三:权力与受众之间的中介正在被抛弃

“新媒体赋权”是一个很多人都熟悉的说法,它的宾语一般是无权力的普通人。然而,新媒体也能成为放大镜,给原本就手握权力者赋予更大的权力。

2013年,依靠新的传播技术和平台,权力和受众之间的中介正在被抛弃。以最高人民法院为代表的账号将“政务微博”再次推向一个高潮——当然,“政务微博”的最高潮必然是薄熙来案的庭审“直播”。

同是在2013年,Instagram上还出现了一个“习近平官方账号”,尽管无法证实,但每一张照片都获赞无数。这番景象不得不让人觉得:假如“习大大”真的开了微博、微信、Twitter、Facebook账号,必定会遭遇热捧,民望再上一个台阶。

表面上看,拆掉中介与民众直接建立“被粉”关系,拉近了权力和底层之间的距离。然而,这却是值得警惕的一步。中介的作用是代表民众观察、提问、质疑、监督,而不是将对方想表达的内容进行原封不动的传递。抛掉中介,权力将拥有前所未有的议程设置、观点说服能力。

制作视频《领导人是怎么炼成的》的复兴路上工作室,最早传出“习大大”光临庆丰包子铺的@四海微传播,都说明权力对新媒体的掌握已经日趋纯熟和精巧。当然,作为喉舌的党报党刊也许还不会被抛弃,不过,没看到中央党报也已经在微博上旧貌换新颜,粉丝众多了吗?



(文化责编:赵雅敏 )
标签:自媒体 南方周末 严肃新闻 读者 2014年02月25日 09:33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