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奥利维耶罗兰:我好像站错了时代

奥利维耶罗兰,法国著名作家,1947年出生于巴黎西南面的布洛涅-比扬古市,童年曾经在塞内加尔生活。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文学、哲学),曾经为《解放报》和《新观察家》担任自由撰稿人。1983年发表第一部小说《未来现象》。1994年创作小说《苏丹港》,同年获得费米娜奖。2002年创作小说《纸老虎》…



奥利维耶罗兰,法国著名作家,1947年出生于巴黎西南面的布洛涅-比扬古市,童年曾经在塞内加尔生活。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文学、哲学),曾经为《解放报》和《新观察家》担任自由撰稿人。1983年发表第一部小说《未来现象》。1994年创作小说《苏丹港》,同年获得费米娜奖。2002年创作小说《纸老虎》,把对五月风暴的回忆以更加个人化的小说形式呈现,获得2003年法兰西文化大奖。2008年出版小说《猎狮人》,以19世纪印象派画家马奈的作品为题材,还原了浓墨重彩、情感与际遇皆跌宕传奇的19世纪。他还创作了一系列的游记及文学评论。2010年荣获法兰西学院保罗莫朗大奖(奖励其所有著作)。

2014年1月初的一个夜晚,广州老城区小巷幽深的一幢两层老别墅里坐满了年轻人,身材高大、魁梧的奥利维耶罗兰在翻译家孟湄陪同下出现在博尔赫斯书店,落座于店内一张贝克特的黑白照片前—对此,他笑言“很有压力”。这天晚上的讲座主题为《现代小说的写作与阅读》,而第二天晚上,他将继续应法国领事馆邀请,在方所书店进行名为《小说家与他的时代》的讲座。

这位67岁的老人步伐矫捷、沉稳,他曾在法国五月风暴中担任一个极左翼组织的军事领袖。2002年,他将这段经历写入小说《纸老虎》中(中译本已由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译者孟湄),并获次年的法兰西文化大奖。据罗兰自己说,《纸老虎》的书名灵感来自于毛泽东的名言—“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特殊的年代:同情与嘲讽

革命与政治,并非这位小说家最醉心的话题,他关心的,是在时光的流逝下,怎样重新讲述一个特殊年代的故事,从而让生命从狭窄走向宽阔。罗兰毫不讳言,《纸老虎》中许多情节来自他对亲身经历的回忆,包括五月风暴时期,他所参与的左翼组织的非法地下活动,他说,在这些回忆中包含了两种情感:对那个时代的同情,和对自己的嘲讽。

五月风暴所处的1960年代,世界上不同地区的许多革命运动彼此呼应,但对于包括罗兰所在的西方年轻人来说,“革命”更像是一个隐喻:“在那个时代的词汇里,我们都不讲‘我’,只讲‘我们’,我们对于个人、个人的利益,是否成功,是否有社会地位,都无所谓。我们实际上冒着很大风险去从事我们的理想和事业,也知道可能会被警察抓进监狱,或者挨枪子死去。我们很团结,互相声援,一种战友般的感情。后来,社会的潮流把这些很好的东西都扫荡一空。”

当罗兰提起笔写下这段经历时,时间已经过去了30年,他认为,那是他一生中最浪漫、最有意思的生活,但也充满着矛盾。他自言当时包括自己在内的年轻人对历史、文化毫无了解,“有整整7年时间没有读过一本文学书。”他说,“我们自己的观点特别狭隘,老是排斥别人,对别人没有任何包容。一个年轻人怀里揣着枪,走在大街上,做那些明明法律不允许的事情,觉得自己是豪情万丈的绿林好汉。我们不学习,不愿意回家,不愿意遵守法律,对自己过分的狂妄自信……我们常常到法国周边的工厂去,深深相信每个工人都比我们要有知识、对世界的理解比我们更高深。”

文学让我们走向宽阔

罗兰说,他很喜欢博尔赫斯说过的一句话,“随着每个生命走向垂危,每个事情的无限性随之消失,文学有一个重要的使命是把这些事情留下来。”在罗兰看来,他所经历的那个时代曾经如此灿烂,如此有趣,或者如此值得嘲讽,也应该用文学把它留下来。“只有靠文学能让我们的生活无限扩大、无限宽阔,比如我们能看到在我们生活之外,有无限的生命在延续。”

历史和时间,在这位经历了革命风暴又踏入另一条河流的作家看来,从半个世纪前直到现在,有一个质的转变。“从那个时代到现在,世界变化太大了。那个时代,我们从历史中可以得到灵感,未来也有一个灿烂的光辉—全人类的解放、全人类的幸福,而相对来说当下是微不足道的。就像时间是一个沙漏,从过去走向未来,我们在中间守望。但与此相比,世界发展到今天已经完全不一样,历史被认为是毫不足道,未来也没有什么辉煌灿烂的前景让人类为之奋斗,反而当下成为巨大无比的东西,大家都重视在当下好好活着,珍惜现在。”

因此罗兰认为,我们的时代在时间上有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小说重要的不是讲故事,而是它提供很多东西给人思考,它不一定能提供答案,但至少能让人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它带着读者经历、穿越时间的河流,在经历的过程中去思索。就如同今天已经没有人能理解五月风暴时的左翼青年,连他自己也好奇,当初怎么做过这样的事情。“我想把这些经历都记录下来,让后面的人知道。我们常常忘记,今天是从过去来的,今天的法国人这样生活,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延续。”

对时代的思考始终自觉贯穿罗兰的写作,他承认,是对时代的不满和不适应,让自己走上了写作的道路,“如果我的生活很优裕、很中产,大概决不会写作。我和很多作家、很多艺术家一样,我们感觉自己不是在应该在的位置上,或者说感觉自己站错了时代,待错了地方,才去写作”。

小说追求阅读的震惊

值得一提的一个小细节是,这位小说家为了准备中国之行的文学讲座,八易其稿,讲稿一早就已翻译好,分段投影在屏幕上,让人对其中的严谨细致肃然起敬。在讲稿中,罗兰提出了一个问题:对人物命运的关注也即故事情节,是否真能把我们引向关于小说有意义的方向?

罗兰提出,小说独有的让人如痴如狂的东西,并不因情节的披露、悬念、高潮而被左右,而是另有自己的逻辑—真正超越一切地位的,是小说的风格。正如福楼拜所强调的,“词语和句子应当是构成小说真正内容的材质,有如木料或石材。”词语的艺术,结构的艺术,应当先于故事的艺术。小说如同万有引力,追求的是阅读的震惊,那种读者经受的“瘫痪和魔力”。

这样的震惊过程是如何发生?“让读者惊吓无比的地方,是从那些被施加组合、张力、扭曲、压迫的词语中,从那些炉火纯青的、达到福楼拜所言‘无法被改变’的诗句里,一个有力量的、意想不动的形象喷射而出,如一束火苗。地点和时间构成了它的舞台,仅此而已。一部大小说就是这些爆发的总和。”当读者忘记故事情节的曲折,文字故事的机器便会倒塌,但在那里,从语言创造中诞生的那种“仍旧存活、依稀发光”的东西,就是一本书的能量所在。

罗兰用两种形象来比喻两种不同的小说形态。一种小说,或者说传统小说,可比喻为电影,小说的构思如同一个大剧本的展开,“剧终”两个字在最后一幕出现。而另一种小说,或者说现代小说,可以被想象为一个艺术馆展厅,里面琳琅满目挂了很多幅绘画,浏览没有方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可以从一个门进去另一个门出去,一切完全是偶然,但画与画之间有一种联结,一种回响。

因此,现代小说并不从历史和情节、或者并不从历史和情节里获得它的伟大力量。与这种现代写作相对应的,是小说的现代阅读,它是慢的、深度的、细致的,与其说它关注情节动态,不如说它在意一个场面的力量和神秘,那是语言的力量和神秘。当一位年轻读者问到,这样的现代小说如何与诗歌的目标区分出来时,罗兰说,情节并不是小说的灵魂,但情节仍然和小说的每个部分都是相关联,形成架构的,这一点和诗歌不一样。“诗歌可以作出一个乐句,但一个乐句和一个奏鸣曲或者一个交响曲还是不一样。”



(文化责编:赵雅敏 )
标签:罗兰 法国 作家 嘲讽 左翼 2014年02月24日 17:17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