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清教徒精神
在前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在信仰中,信仰不会告诉你为什么,只会说“信则灵”。一大堆似是而非的神圣法则约束着人们,比如敬畏自然、敬畏祖宗、敬畏文化、敬畏传统等。
“入魅”的后果是,人们更相信来世、命运或官府,宁愿等待和依靠,也不去主动作为。而科学的传播带来“祛魅”的后果,人们突然发现,那个神秘而神圣的世界,其实可以把握。
通过努力,把握自己的命运,这就是清教徒主义。本书作者们认为,它包含四方面内容:第一,建设人间天国的信念;第二,亲力亲为的技师精神;第三,把集体利益置于个体利益之上;第四,组织能力。
在美国建国诸公身上,这四点体现得特别鲜明:他们都是乐观主义者,不尚虚谈,从不怀疑美国的未来;他们多是“工匠”,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杰弗逊善于做钉子,潘恩是胸衣匠;他们个性不同,意见常常相左,但争论之后,合作如常;此外,他们都有过人的组织能力。
在建国诸公中,大多数人是清教徒,正是清教徒精神让美国得以独立。
“乔纳森大哥”时代
已很少有人知道,在“山姆大叔”外,美国曾有另一个外号,即“乔纳森大哥”,这本是英国人的蔑称,却被美国人当成好话接受了下来。
“乔纳森大哥”代表了憨直、勤奋、有创造精神的美国工人们,在美国突飞猛进的时代,一大批传奇企业从车间里冒了出来。比如初期以生产炸药为业的杜邦公司,老板杜邦十分迷恋化学实验,他的祖父、父亲都被炸死在实验室里,他却依然每日沉浸在其中;再比如HP公司,当初是两个人开的一间修理作坊,创始人之一休利特始终对技术保持着浓厚兴趣。
那一代美国经理人大多亲临一线,他们在基层跑来跑去,50多岁时才坐进办公室,曾经的成功与挫折成了他们的宝贵财富。所以他们秉持了许多“乔纳森大哥”式的经营观念——轻易不借债,不外包,重视技术革新等,所以他们的企业挺过了一次又一次萧条。
新颖思路背后亦有漏洞
“金融风暴”后,美国经济长期表现平平,学界对此反省颇多,《清教徒的礼物》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分析视角,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对“美国精神”的过度敏感,源于历史的经验教训。当年英国衰落即源于英国精神的长期低迷,社会冲突不断,人们丧失了向上冲动,最终“英国病”将其从世界领先地位上拉了下来,无怪乎美国人对此会警钟长鸣。
然而,像大多数普通经济学著作一样,本书对历史的解读显得过于简单。事实上,用简单脉络很难串联起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毕竟历史是多线索演进的,在不同时期,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各不相同。
为凸显“美国精神”的核心地位,作者不惜删削史料,前人违背“美国精神”的地方一概不提,而后人符合“美国精神”的地方亦视而不见,这就人造出一种错觉:“美国精神”果然渐行渐远。但这一切并不建构在数据调查的基础上,仅靠举例说明,多少有些落入“文傻逻辑”。
应该说,面对金融废墟,作者解开了一个重要的侧面,但他的解决方案太过空洞。
对中国读者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中层是连接上层、下层的关键,它的质量决定着发展的质量。
本书深度揭示了以“专家”为代表的中层如何颠覆了“美国精神”,毫无疑问,同样的危机在所有现代国家中都可能发生,中国也不例外。
在中层的生产机制中,秘书、亲信占据重要份额,他们往往缺乏一线经验,而来自一线的中层又常常不熟悉办公室博弈技术,导致在竞争中出局,当后者的比例严重失衡时,就可能造成管理失败。
正如“金融风暴”前,美国政府、企业、金融家、学界一片唱好,几乎无人预警,猛然一击后,我们才发现,原来竟还隐藏着系统性的缺陷,对此,我们甚至束手无策。
中国正在高速发展中,而驱动这个发展的活力究竟是什么,众说纷纭。如果有一天这个活力发生波动,我们该如何面对?我们能否更积极地去把握它?
毫无疑问,本书为我们诊断中国问题提供了一个视角,同时也为我们提出了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