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推荐 > 正文

500件罕见砚碑价值连城 主人或为军需官

五百藏碑每件差不多大 用的都是珍贵的砚石昨天,宋波藏碑刻艺术品鉴定会在杭州西湖博物馆举行。这近500件石刻,乃宋波历经20年精心收集。来自浙江省图书馆及省市博物馆的十几位专家、专业人员,见到这批宝贝,眼睛都亮了:“从没见过这样大数量、大体量、同规格的歙砚碑石。”近500件罕见的砚石碑刻出…

五百藏碑每件差不多大 用的都是珍贵的砚石

昨天,宋波藏碑刻艺术品鉴定会在杭州西湖博物馆举行。这近500件石刻,乃宋波历经20年精心收集。

来自浙江省图书馆及省市博物馆的十几位专家、专业人员,见到这批宝贝,眼睛都亮了:“从没见过这样大数量、大体量、同规格的歙砚碑石。”近500件罕见的砚石碑刻出现在西湖博物馆,每件几乎都一样大小,其中约40%的石刻内容与西湖相关。它们当年是用于教育、展出还是单纯私人收藏?如此大量的珍贵石料,从何而来?这批充满问号的清末民国初年文物,100年来从未被人提及,正因此,它们迷住了现场的专家团队。

这批碑石看起来是同一批,它们拥有相同的材质、相似的刻工,并且基本大小一致。“尺寸为40×60厘米,厚约1.5到2厘米,每块重30~40公斤。”宋波说。

这批石刻艺术品材质,经浙江省地质矿产厅技术检测,均为产自安徽歙县的泥岩石,石质细腻温润,抛光后亮得诱人。

石刻内容为我国自春秋时期以来直至民国期间名人志士的诗词、杂记、随笔、散文、记事等。除了大量西湖内容的碑文,还有管仲《弟子职》、诸葛亮《诫子书》、王羲之《兰亭序》、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苏轼《贺新郎·乳燕飞华屋》、唐寅《落花诗》及沈鼎元书写的“夫三春舒丽”;陈继儒书写的“汇成一集攀之枝节”;曾国藩“道光三十年吴生春海”等等。

这批石刻的刻工非常老辣,刀法娴熟如行云流水,书法和镌刻的艺术水平都比较高。

石碑原材料泥岩石也叫砚石,通俗点说就是做砚台的石头,是做歙砚的珍贵石材。歙砚与端砚等齐名,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出于对这批石碑材质的自信,藏家宋波微笑着伸出五根手指:“如果现在谁有这样大的、相似材质的砚石白板愿意出让,每块50万元人民币,我买了。”

百年前的湖滨一公园 曾经有大片竹林

除了石头的价值,作为文物的一个重要品类,碑文本身就有很多研究价值。

“砚碑是会说话的。”浙江省博物馆研究员、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钟凤文先生说,比如《南阳小庐记》碑中有这样的句子:“庐枕湖滨,结构幽邃,有胡庐、謻画楼、宜亭、酥醪小隐,诸胜循竹径而入,登其轩堂,树木阴森,疑隔人境,曲折登楼,弘敞静谧……”

意思是说:我在湖滨一公园,修建了南阳小庐。这小房子临水而立,里面有胡庐、謻画楼、宜亭、酥醪小隐等等名胜,从大路走到这里,需途经弯弯的小路,曲径通幽,茂林修竹,好似桃源仙境……

瞧,文物就是这样,悄悄隐藏许多有趣的信息——那是100年前的杭州人,告诉今日的百姓,湖滨一公园现在那开阔的场地,并非民国初年的样子,当年的竹林,早已消失不见。

砚碑主人 可能是清末军需官

这南阳小庐的主人,被专家们认为很可能就是这近500件藏碑当年的主人。

碑文落款为新安小师老人,两枚方印上一枚刻着方士庶印,另一枚则刻着天慵庵主。

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批石刻完成的时间大致是在民国初年,而这新安小师老人是清初康熙年间的人物,时间不可能逆转,因此很有可能是刻碑者假借前人之手镌刻了这批石碑,借以发泄自己的亡国遗恨。

不过好在专家们从其他石碑上找到了藏碑主人信息的蛛丝马迹。他极有可能是清朝末年的一名军需官崔止园,对照现代的军级,大概属于军长级别,当时财力雄厚,汇集众多能工巧匠来完成作品。

崔止园是广东罗浮人,因辛亥国变,隐居杭州西湖湖畔。由于是清朝遗老,在这天移地动之时,选择遁入空门,终日在酥醪观里研究国学宗教学,度过余生。

“这样的历史背景浓缩进了这近500块石碑之中,成为了当时我国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浙江省图书馆研究馆员、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余子安先生等专家团成员认为,砚碑体现了大变革时代中,遗老遗少们思潮的变化和对时代的看法。

其中写西湖的碑 大约200块

藏碑主人不但是军需官,还是西湖粉丝。

根据岳庙文保所所长、篆刻家沈立新的初步统计,近500块藏碑中,写到西湖的就有大约200块。碑刻上的许多内容直接反映和描述了老底子的西湖情景,给我们深入解读西湖文化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

不过有趣的是,不少吟咏西湖美景的碑文,原文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其中有些引用很是粗暴,直接将吟咏之物简单替代成了西湖之景。不过,水对水、山对山、楼对楼,替代倒是工整和谐,原文抒发的思想感情也和藏碑主人想要表达的别无二致。

举一个例子。像“《涉江》碑”,碑文本是屈原晚年放逐时所作的一首爱国主义抒情诗。

原诗“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碑文里直接把“江湘”二字改成了“钱塘”;

原诗“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辰阳”在碑文里变成“西湖”;

原诗“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山中”也变成了“孤山”。

专家说,修改倒不突兀,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关键思想情境也异常贴切。

藏碑主人作为一代遗老,又是前朝臣子,一边吟咏西湖佳境,一边抒发遗恨忧思。

关于砚碑的四大疑团

文物的魅力之一,在于它给了现代人宽阔的研究和想象空间。

关于砚碑,专家团提出四大疑惑。

疑团一:500碑文,写了什么?

砚碑量大,且皆为古文,篆书像蚯蚓,草书潇洒写意,连行书都有些难以辨认,一时之间,现场的专家团队也不能对它们进行详细的解读。

宋波拜托钱江晚报和微信公众号“西湖晓蛮腰”刊登部分碑文,请读者们帮忙来“翻译”,有请杭城的才子佳人将这些文字译成白话文,讲述其中典故。

读者不妨当一回雅士,将译文和解读,发送给钱江晚报微信公众号“西湖晓蛮腰”,经专家认可后,我们将在西湖晓蛮腰上跟微友分享您的文字。

疑团二:砚碑统一大小,究竟用来干什么?

这近500块石碑,大小基本一致,跟A2纸(420mm×594mm)大小差不多。

在民国初年,石碑主人为什么希望工匠们能创作这样一批规格的艺术品?是用来教育或是单纯收藏吗?是用来展出或是摆设吗?是用来投资或是出售吗?

疑团三:砚碑主人,买下了一个矿?

宋波曾经前往安徽歙县,希望向采石场购买50块这样材质和大小的砚石白板,对方明确告知,采石难度大,货源不足。

而现场专家说,即使在宋代,每次进贡给皇上的砚石也不过二三十块。可见,当时一下找出这500块砚石花费了石碑主人很多人力、物力以及财力。难能可贵的是,部分砚石上还有水波纹、鱼籽纹,甚至玉带,这无疑更增加了砚石自身的价值。

“有一种可能,当时刚好有这样一个矿,挖出了大量这样的砚石,而机缘巧合,恰好被碑主人遇到了,甚至有可能,他买下了那个矿。”专家猜测。

疑团四:为什么选择砚石来刻碑?

歙县泥岩石一般用来做砚台,即使砚台上刻有砚铭,也只是屈居小小一角,或记事或闲趣。而刻大段大段文字的石碑,几千年来,大多用的是太湖石。比如岳庙碑廊中,大量碑刻,用的就都是太湖石。

民国那位主人,当时究竟为什么选择用砚石刻大量的碑文?这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文化责编:孟定勇 )
标签:五百藏碑 清末军需官 西湖 2014年01月10日 10:24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