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推荐 > 正文

孙策“怒杀于神仙”全因“恐失民望”?

从来世间诸事,三教九流,唯独旁门左道最易蛊惑人心。对此种现象,既不能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也不能放任自流,听之任之。在《三国演义》中,有一名叫做于吉的游方道士,因“普施符水,救人万病”,故而世人皆称“于神仙”。按说,这样一个人久居吴会之地,未必不是东吴人的福分。至少,以其一人之力…

从来世间诸事,三教九流,唯独旁门左道最易蛊惑人心。对此种现象,既不能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也不能放任自流,听之任之。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名叫做于吉的游方道士,因“普施符水,救人万病”,故而世人皆称“于神仙”。按说,这样一个人久居吴会之地,未必不是东吴人的福分。至少,以其一人之力,也不应成为东吴的祸患。

但不成想,就是这么一个万众敬仰、受人瞩目的江湖道士,却因为与孙策的偶然相遇,最终断送了性命。对此,很多人不甚理解,贵为江东之主的孙策,为何却容不下一个专注修行、工于医术的游方道士呢。

表面上看,于吉之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孙策“性格暴躁”,不能容物;二是东吴大局初定,人心不稳。而于吉的出现,似乎牵动了孙策敏感的神经。毫无疑问,这样的理解和担心并非没有道理。想孙策称雄江东,大业初创,根基不稳,来自各方面的威胁和压力定然不会少,加之刚刚被许贡门客射伤,内心的伤痛与焦虑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在这样的矛盾状态下,孙策遇到了于吉,几经冲突和抉择,最终将于吉送上了不归路。

是孙策杀死于吉的不假,不能苟同的则是,在这看似合情合理的背后,应该还有一双无形的大手,一再左右着于吉的生死和孙策的举动。仔细想想,孙策担心归担心,还不至于对一个江湖术士耿耿于怀。看于吉不顺眼,采取点监控措施也就完了,并不一定非要置其于死地。事实就是,促使孙策最终杀死于吉的不是孙策本人,而是手下那些对于吉无限仰慕和顶礼膜拜的文武官员。换句话说,是东吴的臣子们将于吉一步步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之所以如此说,并不是要为孙策推卸责任。

这其中,还是有着太多的不可思议。仔细揣摩,自然不难看出端倪。要说孙策,见到这个于神仙也属偶然。杀死于吉,也并非是最初的举动。也就在某一天,孙策召集众官在城楼上饮酒,就在喝得高兴的时候,却见“诸将互相耳语,纷纷下楼”。这样的行为就很令人费解。按说身为手下之人,陪着自己的主公吃饭,应该是毕恭毕敬的。到底有什么天大的事情,竟让他们争相撂下孙策,纷纷走掉呢。不是欺主之人,是断难做出这样的事情来的。

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要去见的这个人物极其重要且不同一般,地位甚至远远超过了他们的主公。也或许在他们心中,孙策根本就不值一提,没有多少地位。且不论事实怎样,孙策肯定会这么想。果不其然,孙策很是生气,就问怎么回事,左右禀告:“有神仙于吉从楼下经过,诸将皆往拜之。”孙策一听更加奇怪,起身凭栏观望,就见“上至孙策部下诸将,下至城中百姓男女,皆焚香伏道而拜之。”如此的场景,极大地刺激和伤害了孙策的内心自尊。身为江东之主,竟然比不上一个远来的道士。于是,孙策大怒,立即下令将于吉拿来问罪。

要说这时的孙策,也只是恼怒而已。把于吉推上来之后,先是一顿斥责,接着就要推出去斩首。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说是斩首,其实就是旁敲侧击,发泄怒气而已。一来是为了挽回些面子,二来也可借此机会给自己的手下提个醒,不要忘记了身份。如果这时孙策左右有一个明白人,就应该随声附和,说一些“一个道士,信口胡言,大将军不必动怒”之类的话,孙策有了台阶下,又达到了震慑众人的目的,对于一个于吉是不会当真的。

但孙策手下的这些人不知道是聪明得过头了,还是神经出了毛病。一听说要斩于神仙,以张昭为首的众官立即谏道:“于道人在江东数十年,并无过失,不可杀之,恐失民望。”这句话,理论上没有什么不对,有根有据,言之凿凿,理直气壮。从来听话听音,仔细琢磨就不难看出,这话说得太过堂皇和不无深意了。先看第一句,既然“并无过失”,那么杀了于吉就是你孙策乱杀无辜,话一出口,就先给孙策先扣上一顶“大帽子”。而接下来的一句,就更让孙策无地自容了——“恐失民望”。想想,处在这样的当口,张昭的言意之下分明就是在暗示孙策不得民心。这一来,无异于火上浇油,适得其反,孙策最终把于吉下了大狱。

而接下来的事情就更难以理解了。既然已经把于吉下了大狱,说明孙策内心并不想杀死于吉,等过段时间气消了,或许也就放出去了。问题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事情的发展远远没有那么简单。众臣子回去之后,纷纷将事情告知了自己的夫人,并要求夫人们去向吴国太禀告。让其母规劝其子,看起来名正言顺。但事关国事君臣,让人家母亲出面压制儿子,本就不是为人臣子干的事情。

见这些人把自己的老母亲都抬出来了,孙策心情可想而知。经过吴国太的规劝,孙策并没有打消怒气,反而更加不安。尽管如此,孙策还是缓缓地对母亲说:“愿母亲勿听女流之言,儿自有区处”。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孙策的内心实际是有所松动的,这个“自有区处”本身就是一个将要释放于吉的信号。只不过碍于情面,暂时找不到合适的理由,一时不好改口。

抓有抓的理由,放也要有放的道理,孙策要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台阶。遗憾的是,偌大东吴,竟然没有一人给孙策提供这样的台阶。当孙策亲自到狱中看望于吉的时候,却看到了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于吉“在牢中尽去枷锁,(狱卒)事之如父母”。见此情形,孙策刚刚熄灭的怒火又一次燃烧起来,一怒之下是“尽杀狱吏”,而于吉又被重新下狱。

更为可怕的是,面对于吉的再次入狱,张昭等数十人又来了个“联名上书”。难以想象,东吴臣子们的谋略是从哪里学来的。联名上书,说到底就是公然要挟。果然,此次联名不仅没有救得了于吉,反而惹得孙策放出了狠话:“……勿使空费纸笔也。吾必杀之。”话虽这么说,孙策还是没有立即杀掉于吉,而接下来的一件事情却让孙策的忍耐达到了极限。

或许是营救于吉心切,吕范提出让于吉祈雨,试看神仙的灵验。天知道于吉是不是真有如此神通,反正念念有词之后,天上真就下起了大雨。还没等孙策发话呢,却见这一帮官员“皆罗拜于水中,不顾衣服”,这还不算,接着纷纷前去“解去绳索,便请孙策礼之”,就这个举动,直接把于吉送上了断头台。

原因很简单:一是不尊将令,还没等孙策下达命令就私自放人。二是目无主公。按说解了也就解了,赶紧向孙策解释一下或许还能补救。但这些自命不凡的臣子们,不仅没有及时请罪,反而将于吉扶到孙策跟前,让孙策向于吉行礼。见此情景,孙策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控制自己的怒火了,掣起宝剑就让左右立即斩首。到了此时,众官依然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再次“力谏”。看众官丝毫没有放过自己的意思,被逼无奈的孙策终于说出了心里话:“汝等皆欲随从于吉造反耶!”此言一出,众人才如梦方醒。问题是到了这个时候,箭在弦上,已经不得不发了。最终,于吉还是被砍了脑袋。

从这起事件的经过看,于吉并非没有生还的机会,只是因了这些傻逼大臣们所谓的崇仰和道义,才让于吉走上了不归路。忠言可以不逆耳。因此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于吉之死,一方面来自孙策的性格暴躁,不能容物,而另一方面则源于江东众臣子们的一意孤行和推波助澜。



(文化责编:孟定勇 )
标签:孙策 于吉 吴国 2014年01月10日 10:07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