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政治领域的惊心动魄、大戏连台,2013年的中国诗歌显得相当平淡。平淡的写作,平淡的诗歌运动,平淡的批评,平淡的人和平淡的事,这使我们想到因网络而盛极一时的中国诗歌或许已经度过了它的“黄金十年”;随着诗歌论坛的衰落,继而博客让位于微博、微博又让位于微信,昔日众声喧哗的网络诗歌界,在这年终岁末显得愈加平静、愈加冷清。诗人们当然仍在坚持写作,只是鲜有震撼性的力作问世;批评还在不时发出声音,只是和诗歌的创作一样平淡,除了像陈仲义这样拓荒牛型的批评家每隔一段就捧出一部严肃的批评力作,面对相对平淡的当代诗歌,为数不少的批评家神情黯然,比一般诗人还要随波逐流、茫无头绪。
或许平淡已经是诗歌的常态,或许没有事件就是事件;好在当我们以格外宽容的心态看取本年度中国诗歌的时候,在平淡与平静的庸常表相之下,仍然感受到一种涌动的潜流,它默然无语而又无处不在,在一个更低的位置挥写着中国诗歌那独有的辉煌与落寞。
一、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奖公布,诗人翟永明、沈浩波等获奖
4月27日,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典礼在广东顺德举行。成都女诗人翟永明获分量最重的奖项——“年度杰出作家”,独享15万元奖金。主持人、作家魏微介绍,“这是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第一次颁给诗人,中国诗人理应得到这样的尊重。”此外沈浩波获年度诗人奖,颜歌获年度潜力新人,孟繁华获年度文学评论家奖,梁鸿获年度散文家奖,金宇澄获年度小说家奖。
二、《中国新诗百年大典》出版,“羊羔体”车延高、“废话体”入选引争议
5月,长江出版传媒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新诗百年大典》,该套书由学者洪子诚、程光炜主编,挑选目前较活跃的国内外共三十位诗评家担任编委,全书分三十卷,收录了自五四时期到新世纪以来的三百多位诗人的新诗作品,号称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诗歌出版项目。该书出版后受到质疑,主要质疑包括:入选名单中漏选和不该选的诗人比重太大;各卷主编中某些编选者未必具备主编的资格;台港海外诗人比例过大;编辑准备期过短;有操作历史的嫌疑等等。特别是“羊羔体”车延高、“废话体”杨黎等诗人的入选,一度广受争议,成为争议的焦点。
三、华中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相继举办陈仲义《现代诗:语言张力论》研讨会
6月9日,陈仲义《现代诗:语言张力论》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来自湖北当地和全国的30余位诗人、学者出席会议,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与本科学生一百多人参与研讨,与会专家高度肯定了陈仲义的学术著作。此后不久,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又于12月再度举办《现代诗:语言张力论》学术研讨会,谢冕、孙绍振、陈晓明、杨匡汉、沈奇、唐晓渡、刘士杰、刘福春、林莽、张嘉谚、吴子林、孙晓娅、姜涛、王珂、荣光启、张德明等30人出席会议,与会者肯定陈仲义教授“边缘与高致,修远而切实”的学术精神,积三十年心血,为英美新批评派在中国化方面“补上重要一课”;“张力”作为诗质核心,化繁为简,提纲挈领,深化、系统了对现代诗语的合理解释。《现代诗:语言张力论》2012年9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是陈仲义先生的又一力作。陈仲义教授是著名的平民学者,虽然没有高学历、高学位,数十年如一日从事现代诗学问题研究,终于成为当代中国最有成就的诗歌理论批评家之一,在学术界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诗歌界拥有崇高地位。
四、首届非虚构写作大奖颁奖,郑小琼诗集《女工记》获“新锐探索奖”
8月17日,第二届南方国际文学周开幕式暨首届非虚构写作大奖颁奖典礼在广东佛山举行。莫言、施战军、李敬泽等出席开幕式并担任颁奖嘉宾。《出梁庄记》、《故国人民有所思》、《梁启超传》分别获文学奖、历史奖和传记奖。“非虚构写作”是当下中国一股新兴的、跨界的、与时代共呼吸的写作潮流,第二届“南方国际文学周”设立国内第一个“非虚构写作奖”,旨在积极推动这股潮流,一则向公众推荐优秀的非虚构作品,二则鼓励更多的写作者进行非虚构写作,推进中国非虚构写作的整体发展繁荣。郑小琼诗集《女工记》获本届非虚构写作特别奖——“新锐探索奖”。《女工记》描述一百位女性农民工的生活。诗人将数量庞大的外来女工还原成一个个鲜活的女性个体,记录她们在流水线上艰难而努力的生活与奋斗。作者不是旁观者的叙述,而是感同身受的倾吐,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部关于女性、劳动与资本的交响诗”。
五、第四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举行,“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花落二外籍诗人
8月7日至12日,第四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在青海举行。此次诗歌节以“诗人的个体写作与诗歌的社会性”为主题,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诗人因为诗歌相聚在一起,在饱览青藏高原大气雄浑的历史人文及自然风光的同时,共感受诗歌赋予人类的荣光。本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由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和美国诗人西蒙·欧迪斯两位诗人获得。
六、“海子诗歌奖”在京设立,旨在扶持与奖掖40岁以下青年诗人
“海子诗歌奖”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星星》诗刊杂志社、国际汉语诗歌协会设立。评奖对象为海内外所有用汉语写作、且参评当年年龄不超过40岁的青年诗人,民族不限。据介绍该奖的设立,旨在大力扶持与奖掖新世纪以来一批有才华、有前途的青年诗人,尤其倡导青年诗人对汉语的热爱、对诗艺的孜孜追求、对诗歌精神的有效持守,纯粹性、青年性、开拓性是海子诗歌奖所追求的特点与原则。该奖的评选将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先由初评委在全国乃至海外范围内推选出数十名候选人,在诗歌网站及相关媒体公布,再由终审评委集体投票,从初评委推荐的数十位候选人中推选出10名海子诗歌奖入围者,最后再由组委会的5位成员投票,从10名入围者中间最终产生1名海子诗歌奖主奖获得者、2名海子诗歌奖提名奖获得者名单。
七、第三极诗歌节启动,探索诗歌节庆活动民间化、日常化、常态化新路
第三极诗歌节在历史文化名城汉中启动,并于8月中旬举行了汉中南湖诗会,9月以内蒙古通辽市为分会场举行了通辽诗会。第三极诗歌节承继第一届第三极诗歌节(2011年汉中诗会)而来,旨在以第三极神性写作为旗帜,以历史文化名城汉中为主会场,以第三极核心成员所在城市为分会场,以每年一届(每届都有三个分布在全年的诗歌主题活动日)的频率,基于低调、务实、行动、可持续和量力而行、逐步丰富扩大完善的基本思路,探索诗歌节庆活动民间化、日常化、常态化新路,寓诗歌于休闲,寓诗歌于健身,寓诗歌于社区服务和田野活动,寓诗歌与简单、俭朴的日常生活,在当代诗歌现场反复强调第三极神性写作的存在,旨在组织第三极诗人群以诗歌的理由定期聚集,让贵族的诗歌成为一种令人羡慕的生活方式。在第三极诗歌节的总框架下,第三极诗人一年中无论何种形式和内容的诗歌活动,都将纳入“第三极诗歌节”概念得到表述。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被视为一个有一定的主题、一定的美学趣味、主要成员相对固定、定期在不同城市聚集谈论诗歌、交流创作的沙龙。
八、首届“贵州诗歌节”在贵州独山县举行,同时设立并启动“尹珍诗歌奖”
12月14日,由贵州省文联、贵州省作协等单位主办的首届“贵州诗歌节”在独山县圆满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诗评家、诗人以及贵州本土诗人近200人出席。首届“贵州诗歌节”是对新世纪以来贵州诗歌的有序梳理和总结,旨在打造贵州诗歌品牌,推动贵州新诗发展,提升贵州诗歌在全国的影响力。诗歌节期间,还举行了《全球视野和多元语境下的汉语新诗》、《如何建构当下汉语诗歌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新媒体时代汉语新诗的传播路径与突围》等主题讨论会。同时贵州省作协设立“尹珍诗歌奖”,奖励新世纪以来成绩突出的作家和诗歌批评家。
九、云南师范大学成立西南联大新诗研究院,诗人于坚出任首任院长
12月22日,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新诗研究院”成立。据首任院长于坚介绍,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新诗出现了一个现代派诗歌的高峰期,这个高峰期是在西南联大发生的,联大教师冯至、卞之琳,学生穆旦、郑敏、袁可嘉、杜运燮等共同形成了一个诗歌创作群体,西南联大学生、著名学者王佐良将这一群体命名为“昆明现代派”,尽管国内外对“西南联大诗人群”研究多年,但对“昆明现代派”的归纳、梳理仍非常有限,对此进行深入研究迫在眉睫。“西南联大新诗研究院”是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旗下的校级研究机构,它将以“昆明现代派”为核心,进而研究新诗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最终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为云南师大培养有专业实力的学术团体,以弘扬西南联大人文精神,扩大云南师范大学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
十、“诗人之死”横亘2013年,成为挥之不去的“诗歌之殇”
2013年,众多诗人的离世令人扼腕。本年度先后有雷抒雁、牛汉、纪弦、郑玲、冀汸、梁秉鈞(也斯)等有影响的资深诗人去世;更有韩作荣、东荡子等年富力强的知名诗人猝然病故;如果算上资深诗歌翻译家杨德豫,以及上海的杨宏声、唐山的揣摩的去世,死亡对今年的中国诗坛的覆盖之大让人噤声动容,意外和遗憾成了今年中国诗坛挥之不去的“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