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一级品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在无损测试时不慎损坏,一时舆论大哗,爆出了“哥窑门”事件。最早记载“哥窑”的是元人孔齐的《静斋至正直记》,而真正确定哥窑为名窑的是《宣德鼎彝谱》中的一项记载:明宣德三年,柴、汝、官、哥、钧、定六大名窑的瓷器被朝廷确定为制作铜器的参考样式。除了柴窑以后周世宗柴荣之姓得名外,其余名窑均属宋代名窑。于是,“宋代五大名窑”的概念由此产生,而哥窑名列其中。对于哥窑的所在,大部分古代文献指向浙江龙泉,也有少数指向杭州。
在龙泉当地,一直有这样的传说,早在宋代,当地有一位出名的制瓷艺人章村根,生了两个儿子:老大章生一,老二章生二。父亲去世后,兄弟分家各掌一座青瓷窑,即哥窑和弟窑。老大技高一筹,烧出了紫口铁足的青瓷——口沿釉层较薄,泛出比黑胎稍浅的紫色,底足无釉处则呈现黑胎烧后呈现的铁褐色,因此,连皇帝都钦定由他烧制青瓷。老二于是心生妒意,将黏土混进哥哥的釉缸里。章生一不明就里,烧出的满窑瓷器居然都是釉面开裂的。无奈之下,他只得硬着头皮拿去贩卖,没想到这种布满纹路的青瓷却销路旺盛。哥窑瓷器从此更是声名大振。
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宋代定窑、钧窑和汝窑相继在河北曲阳、河南禹县、河南宝丰得到确定,宋代官窑中的南宋官窑也已经在杭州露出真容,但是哥窑的地点,学界几经争论未有确定。尽管早在1956年,浙江省文物部门就对龙泉窑开展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出土了黑胎青瓷,但是它们与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及上海博物馆等收藏的“传世哥窑”并不相符。而以后的反复讨论更是否认了“龙泉哥窑、弟窑”的旧说,这使得哥窑之谜越加神秘。根据哥窑瓷器和官窑瓷器特征类似的现实,从明代开始,收藏界就流传着“官哥不分”的说法。加之吴语区“官”“哥”发音类似的特点,学界更有人径直否定哥窑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