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文化多元化,每个人可以很方便地把时间消磨掉。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要求所有的人都来看我们的文学,那样电影导演、音乐家不都没饭吃了,就饿坏了。”莫言的话,宽容之外带着些许无奈。第九次中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人均阅读数量仅为4.3本书,而法国是20本,日本和以色列则分别达到了40本和60本,诺贝尔的祖国瑞典这个数字更达到惊人的67本。面对这个令人尴尬的数据,我们只能以国人生存压力大为理由来搪塞。事实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找不到阅读的乐趣,当代文学的受众和影响力都在萎缩。
莫言的获奖在不少人眼中意味着“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值得欢庆,然而,中国文学似乎还没有走入中国人的生活。我们自己对本国文学都不甚了解,还要求国外予以更多关注,是否有点底气不足?其实我们并非没有阅读的闲暇时间,只是在车上玩手机、在桌前玩电脑时,文学已经远离。如果莫言获奖必须为我们带来一些改变,那么最为理想和迫切的就是帮助国人重拾文学阅读的兴趣。不用说获奖后莫言作品一时间洛阳纸贵,从2006年的帕慕克到2010年的巴尔加斯·略萨,他们的获奖都使得相关译作的销量大大提升,这证明诺贝尔文学奖对人们的阅读兴趣有刺激作用。也许像每一个来去匆匆的热点话题一样,“莫言潮”马上就会过去,但我们应该追问一下,诺贝尔奖到底能给中国文学带来何种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