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站点地图
登陆
注册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区域 > 正文

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培养后继人才是发展关键

发布者:靳建刚     组织: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中国电影创作形式有很多值得去反思的地方。一些娱乐大片,如《关云长》、《画壁》等大制作电影,虽然画面精美、娱乐味道浓厚,但却不被观众买账,反倒是一些比如《钢的琴》、《观音山》、《岁岁清明》、《hello,树先生》等具备人文反思性的艺术小片更受观众青睐。这究竟是一种对娱乐大片厌倦后的回归…

  中国电影创作形式有很多值得去反思的地方。一些娱乐大片,如《关云长》、《画壁》等大制作电影,虽然画面精美、娱乐味道浓厚,但却不被观众买账,反倒是一些比如《钢的琴》、《观音山》、《岁岁清明》、《hello,树先生》等具备人文反思性的艺术小片更受观众青睐。这究竟是一种对娱乐大片厌倦后的回归?还是跨媒体时代观众观影心理的变化呢?中国电影已经发展到一个临界点,未来该关注什么,是该思考的问题。

  培养后继人才是发展的关键

  中国电影现在所取得的成绩仍集中在几个屈指可数的创作者身上,从总体上看缺乏新的人才、有创意的人才、新的领军人物。为什么很多人对《金陵十三钗》、《龙门飞甲》不满意,因为这两部电影可以说是中国最好人才的集锦,观众期望值很高。国产电影中,也出现了一些亮点如《钢的琴》、《失恋33天》等。电影学院教授郑洞天在一次关于《失恋33天》的讨论会中提出,《失恋33天》这类电影的崛起,意味着中国电影的主流市场应该换人了。从创作层面而言,《失恋33天》没有很明显的质变,但是给人启示的东西还是很多的。比如用微博营销制造了一个“光棍节”事件,制造了一种注意力经济,创造了市场奇迹。但这个市场奇迹是不可复制的。这里又出现了中国电影又一个让人看不懂的问题,即一部在电影市场上获得成功,其经验无法总结出相应的规律、规则,成功似乎是不可复制的。其实,成功的东西应该有基本的规律,应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总而言之,如果没有新的电影人才,下个十年,中国电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为在恢复性增长之后就是常态增长,在常态增长的阶段,我们更需要人才,需要有创意的人才,需要新的领军人物。

  让高科技提供新的创意空间

  我们要重视高科技的作用。这里的高科技不仅是指创作层面,还应该包括电影发行、放映、营销等方面。高科技在电影产业的所有方面会为电影提供新的可能性和创意空间。可现在我们对于高科技,只是关注表面,并没有深入研究。中国电影的优势就是:其发展已经跨越了某个阶段,开始与高科技结合起来,直接借助高科技而形成了一个高起点。换句话说,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我们站在一个高科技的起点上,而避免了一些弯路。因此,中国电影应当不断加大对载体、传媒、产业的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占领科技制高点,利用高科技来推动电影产业的升级换代,实现电影产业高技术、高科技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当代高科技正在或者将会深刻地改变电影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消费方式,也赋予了电影产业新的内涵、新的功能和新的形态,为当下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发优势。实践将会证明,谁适应了当代高科技,谁就会抢占电影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形成新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同时,电影人需要意识到新媒体的传播作用,创作电影时就应该考虑,影片不仅可以在大银幕上放映,还可以在网络、手机上观看,要为不同观众群拍电影。一些新的现象如微电影的发展,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新媒体的出现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观众的观影方式,对这些新现象我们都应该有前瞻性的研究。

  应建构中国电影主流价值体系

  我们要建构适合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主流电影体系,这个体系应该是开放的,具有足够的包容度和宽容度。大片、小片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空间,而增加国产电影的市场占有份额、扩大产业规模,还是要靠大片。否则,电影产业规模就得不到有效扩大。然而,如何让大片健康发展,如何让大片在新的起点上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我们还要鼓励现实主义的、关注民生的电影的发展,在产业化背景下实现现实主义电影的多样性表达、多样化转变。

  好的经典人文作品一定是电影产业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好作品支撑,电影产业是不可能发展的。我们必须加大对电影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视和扶持力度,尽快解决中国电影文化储备不足、竞争力较弱的局面,为中国电影从大国向强国转变做好文化上的战略准备。

  特别要指出的是,建构中国特色主流价值体系还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缺乏理性的批评,对中国电影来说是有失公允的。大量对中国电影的批评存在道德化、情绪化倾向,很多只具有宣泄性的意义,少有建设性的意义。而我们必须坚持理性、建设性的态度来对待中国电影,给中国电影营造一个良性的生态环境。

  当然,也要培养观众的理性消费、健康的审美。微博这一营销方式十分有效,值得我们研究。但是对于“粉丝”营销这一方式,我们需要看到其中的问题,“粉丝”营销意味着观众去电影院的唯一目的就是去看明星,而不管影片质量的好坏,比如《孤岛惊魂》、《大武生》等。尽管从短期来看,这类电影的商业效果非常好,但应该意识到这实际上还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消费,会给真正的好电影带来一种伤害。

标签:中国电影资料馆 2012年12月10日 13:22    [查看原文]   
推荐产品
最新评论 我要评论(0)
本周排行
推荐信息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足球 篮球 娱乐 电影 音乐 财经 金融 能源 科技 数码 IT 女人 情感 职场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装修 二手 汽车 购车 养车 动漫 动画 漫画 文化 教育 图片
关于优府网 联系方式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 2008-2012 优府网 Copyright 2007-2012 uninf.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固定刊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