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在河南的修武举行了一次“竹林七贤”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竹林七贤”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也是国际汉学界研究的对象。研究历史我们便会发现,七贤崇拜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七贤”最早见于《吉尔伽美什》。《吉尔伽美什》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文学中最古老的英雄史诗,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中流传,经过千百年的加工提炼,终于在古巴比伦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9世纪至前16世纪)用文字形式固定下来。在这部巨著中,有“七贤”给美索不达米亚七个城市带来文明的记载。
古希腊亦有七贤,他们是普林纳的毕阿斯、斯巴达的契罗、罗得岛的克莱俄布卢、科林斯的佩里安德、列斯保岛的庇塔库斯、还有雅典的梭伦和米利都的泰勒斯。现代人了解较多的只有立法者梭伦和哲学家泰勒斯两人。梭伦,出生于公元前638年的雅典,死于前559年,是古代雅典的政治家、立法者和诗人,曾出任雅典城邦的第一任执政官,制定法律,进行改革,史称“梭伦改革”。泰勒斯被认为是西哲鼻祖式的大家,是梭伦同一时期的哲学家,他出生在小亚细亚西南海岸的米利都,早年是商人,曾游历巴比伦、埃及等地,学会了天文和几何知识,创立了爱奥尼亚学派,通过自然现象去寻求真理。他认为处处有生命和运动,并以水为万物的本源。泰勒斯在埃及时曾利用日影及比例关系算出金字塔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