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12月21日所谓“世界末日”的临近,书市中的“末日经济”也进入了最后的疯狂。但是显然,这些文化作品多为应景之作,缺乏深刻永恒的主题,所以“末日经济”也将随着“末日”的安全度过而难逃被终结的命运。
日前在各大书店中看到《末日爱国者》、《末日凶猛》、《玛雅预言书:2012世界末日》、《末日之雪》、《2012玛雅预言真相》等几十种“末日图书”销得都还不错。其中仅关于“玛雅预言”的书就有不下10种。但谁都知道,随着12月21日的临近,这些“末日图书”也进入了生命倒计时。
所以尽管现在离“末日”还有半个多月,尽管销售情况尚佳,但是很多书店都开始安排“末日图书”在12月21日之后的命运,“无非就是撤柜或者是打折销售呗。这些书没几天好卖了。”末日图书“命短”,与书商压根没想让书“命长”有关。“如果出版人都真相信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那么哪有心思推出这些‘末日’的书。这些只是出版的噱头,搏的就是‘末日’来临之前这一段时间,我们从来没想过这书在此之后还能销售。”不久前,一位出版过玛雅预言图书的书商如此对记者说。
曾几何时,出“不朽”的书是很多出版人的远大志向,但是现在很少有书商还怀着这样的理想。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让自己的图书长命百岁,他们只要赚取一时的利益便会心满意足,为此,即便将图书自降为“快餐文化”也在所不惜。
有人将出版分为三大境界:其一为咨询出版,满足读者对咨询的一时需求;其二为愉悦出版,满足读者休闲娱乐需要;其三为文化出版,指向沉淀下来的文化思想成果。如今不少书商只将自己的产品定位于前两个境界,标准低也就预示着速朽。“现在很多‘末日小说’为‘末日’而‘末日’,一味渲染神秘感和恐怖感,而当‘末日’过去之后,这种渲染也就变得惨白无力、滑稽可笑。这些图书难逃被抛弃的命运。”李德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