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站点地图
登陆
注册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区域 > 正文

为什么不叫我“亲”? 浅谈淘宝体带来与安全感

发布者:王丹丹                  
    “你为什么不叫我‘亲’?!”一位购物者在淘宝网上这样质问客服。“亲”,是“亲爱的”的简称。客服以此称买主,多半是示好,少半是无奈——客服不知道“上帝”是男是女,是大人还是孩子,既不能称先生女士,又不便称哥道姐,更不宜像主持人那样,张口闭嘴的“老师”。于是,就有了这个“亲…

    “你为什么不叫我‘亲’?!”一位购物者在淘宝网上这样质问客服。“亲”,是“亲爱的”的简称。客服以此称买主,多半是示好,少半是无奈——客服不知道“上帝”是男是女,是大人还是孩子,既不能称先生女士,又不便称哥道姐,更不宜像主持人那样,张口闭嘴的“老师”。于是,就有了这个“亲”。

 

    如果客服一忙,忘了亲,而又遇到了一位较真的“上帝”,就会产生“索亲”之事。这让我想起了那些在台上要求观众“来点掌声”的演员。然而,“索亲”的上帝与“邀宠”的演员又有不同。演员之邀宠带有搞笑、撒娇、延时的混合功能,而“索亲”要求的只是平等待遇。只不过,这有点违背常情——“亲爱的”是人家主动给你的,似乎不宜强求。

 

    按照语言学的分类,“亲”应该算礼貌语中的称谓语。这类称谓语中还有“咱”、“咱们”。主持肖东坡问嘉宾:“咱们村这几年搞得咋样呀?”好像他是这个村的一员。我的学生跟我说:“过节了,给咱们家送盒茶叶。”好像他是我家的一员。我的孩子的同学问她:“咱妈有糖尿病吗?”我吓了一跳,以为孩儿她妈收了一个干女儿。

 

    本来不是一个村,不是一家子,为什么硬要往人家村里、家里挤呢?答案很简单:套近乎。跟“亲”的功能一样,使用“咱”、“咱们”的人,也需要在非亲非故中建立起亲故关系。

    这让我想起了哥和姐。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称哥道姐成了社会风尚。“张姐李姐,赵哥王哥”随处可闻。前几年,我以为这只限于娱乐圈。后来发现,人家早就曼延九垓,磅礴宇内了。公司不用说了,就是国家机关也这样。某次,我乘某局长之车,听局长管他的司机叫“WEI GE”。不禁大惊——他的司机怎么成了“伟哥”?事后一打听,那司机姓魏,局长称其为“魏哥”。另一次,某单位民选科室负责人,一科员力挺某科长任人事处长,理由是,他称清洁工为冯姐,称电工为顾哥。“你瞧,人家多平等待人。这样的人不管人事,谁管?”此科员如是说。

 

    称人家哥,是以弟自居。称人家姐,是以妹自视。也就是说,哥姐之称是兄弟姐妹的缩写和隐形。哥姐是亲属称谓,非亲非故而称哥道姐,是语言的泛化。亲属称谓的泛化,在中国是常事,我们都有在大人的教导下,管不认识的客人叫叔、伯、姨的经历。问题是,为什么如今的泛化只限于哥姐,而与叔婶伯姨无涉?

据我看,这缘于它们在血亲称谓中的特殊身份——中国的亲属称谓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分”,哥姐虽有长幼,却不那么悬殊。略有尊卑,却强调兄友弟恭。在众多的血亲称谓中,它们既亲近,又平等。于是,就有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向往,有了不管什么出身“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的和谐。有了“八方共域,异姓一家”(这一家里只有兄弟,没有祖孙父子叔侄那些劳什子)的梁山泊。

 

既然哥姐之称有如此的好处,它流行于学界也就不奇怪了。而它也确实解决了学人之间称谓的难题——称头衔太正规,称先生女士太生分,称同志简直是骂人,思来想去,只好称哥道姐了。我给某女教授写信,称其为女兄,她给我回信,自称老姐。某教授比我大20岁,给我写信,不是吴迪兄就是启之兄。我惶惶然,敬辞不受。教授曰:这规矩古已有之,与岁数无关。

 

    此教授之说法,有例可援。1949年以前,称兄道弟是主流称谓之一,其流风余韵一直延续到1950年代初。那时候,马寅初在北大当校长,张嘴闭嘴“兄弟我”。据说,他跟主席也这么说话,主席则称他“马老”。

 

    显然,主席对“称兄道弟”不感兴趣。他喜欢“同志”。“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这种我们看来不胜啰嗦的表述,在当年是主流之主流。“同志”什么时候将“兄弟”赶走的?我没研究。大约是1950年代中期吧。从那以后,称兄道弟就只能在两个地方藏身:一个是文艺作品,一个是社会下层。它成了国民党的标记,土匪恶霸的特供,流氓地痞的专用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兄弟卷土重来,同志躲进了书里。不光兄弟来了,姐妹也来了——毕竟到了新时期,男女平等,哥姐齐眉。于是,今日之机关,成了江湖。今日之学界,成了水泊梁山。

 

    将没有血缘的人联在一起,古人有结义,有拜把子,有歃血为盟。今人讲究效率,直呼哥姐,既有了情义,又省了许多麻烦。称哥道姐把单位变成了一个大家庭,它上面有照拂大家的家长,下面有互相关照的兄弟姐妹。其乐也融融,其乐也泄泄。

 

    亲、咱、哥姐都是称谓。称谓反映的是人际关系。这些称谓的诞生、传播和蔓延,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某些矛盾和微妙——尽管整天喊法治,人们还是更需要人情关系的保护。换句话说,现有的法治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安全感,似乎只有置身于人情之网中,才觉得安全。以此观之,当下的中国处在何种阶段,是现代,前现代,还是某些学问家标榜的后现代,不言自明。

 

    演焦裕禄的李雪健说,直到他把焦这个县委书记想象成一个大家长,才找到了感觉。鲁迅早说过:“中国确也还盛行着《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但这是为了社会还有三国气和水浒气的缘故。”(《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鲁迅有所不知,社会之所以盛行三国气和水浒气,是安全感缺乏的缘故。

 

 

                                              

[来拓荒族发布属于您的资讯,五分钟上头版,元芳,你怎么看?]

  

标签:淘宝体 安全感 2012年12月05日 10:34    [查看原文]   
最新评论 我要评论(0)
本周排行
推荐信息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足球 篮球 娱乐 电影 音乐 财经 金融 能源 科技 数码 IT 女人 情感 职场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装修 二手 汽车 购车 养车 动漫 动画 漫画 文化 教育 图片
关于优府网 联系方式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 2008-2012 优府网 Copyright 2007-2012 uninf.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固定刊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