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站点地图
登陆
注册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历史 > 正文

丘吉尔曾想朝毕加索屁股上来一脚

发布者:王丹丹                  
    据说上个世纪的四五十年代英国艺术科学院举行过一次便宴,丘吉尔首相和蒙哥马利元帅都参加了,时任艺术科学院的院长在举杯时抨击了现代绘画,特别抨击了毕加索和马蒂斯。他说:“他们怎么就不能把一棵树画得像一棵树?”便宴后他与丘吉尔去散步,丘吉尔对他说:“您听我说,要是咱们现在碰见…

    据说上个世纪的四五十年代英国艺术科学院举行过一次便宴,丘吉尔首相和蒙哥马利元帅都参加了,时任艺术科学院的院长在举杯时抨击了现代绘画,特别抨击了毕加索和马蒂斯。他说:“他们怎么就不能把一棵树画得像一棵树?”便宴后他与丘吉尔去散步,丘吉尔对他说:“您听我说,要是咱们现在碰见毕加索,您能帮忙朝他的屁股来上一脚吗?”院长回应:“那还用说。”这个细节让人忍俊不禁,这些著名人物朴素的欣赏标准在今天看来显得“太不懂”现代艺术了,他们是否还走不出被古典艺术培育出来的审美习惯?

 

  今天的专家学者决不会对现代艺术发表类似丘吉尔那样的言论了,但现代艺术究竟好在哪里,他们的言说仍然让人不甚了了。这不,去年上海举办了“2011毕加索大展”,共展出毕加索的48幅油画、7幅版画和7座雕塑,全是真品,被称之为“建国以来级别最高的世界艺术大师个展”。自开展以来,虽引起各方关注,但每天观众也只有千余人,与原先预估的每天8千人相去甚远。主办方竭尽全力,邀请了各路专家学者组织了十多场讲座,帮助观众解决“看不懂”的问题。可“看不懂”就是看不懂,观众还是以自己对艺术本源的常识性理解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最近一些我特别喜爱的老艺术家过世,让我想谈谈这个“看不懂”的问题。

 

  说到毕加索,与他同时代的评论人似乎更能直言。一位评论家说:诗人、画家是以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赞美,而不是别的任何东西为生的。一个画家即便具有天才,若与生活不和睦,他就会引起人们对他的争议,或引起人们对他的过分颂扬,但不能使任何人高兴。毕加索似乎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人们不否认毕加索的天才,但是他似乎不热爱生活”。他曾给一个漂亮的美国女人画过几十张肖像画。第一幅画得与周围人所看见的没有什么不同。但第二幅、第三幅……渐渐开始不同了,毕加索开始分解她的面部,他说他发现了这个女人性格的一些特征,并开始研究这些特征。待到第十幅肖像,一位观赏者说:“这是一头立方体的猪”。俄罗斯作家爱伦堡是毕加索的朋友,他不掩自己的困惑说:我不能理解他何以竟能如此憎恶一个漂亮女人的面孔。

 

  毕加索本人并不忌讳谈自己绘画的初衷,在谈到印象派绘画时,毕加索说:他们想把世界描绘成他们所看到的那个样子,我对此不感兴趣。我想把世界描绘成它在我的想象中的那个样子。他在解释黑人雕塑家之所以改变头部、躯体和手臂的比例,根本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见过人,也不是不会画,他们对比例有不同的理解,正如日本的画家对于透视有不同的概念一样。每当他看到批评家写文章说他在“寻找新形式”的时候,他总是觉得可笑,“我寻找的只有一样东西——把我想要表现的表现出来”。

 

  无疑,毕加索是按他想象的方式来描绘世界,他渴望解剖有形的世界,剥下它的皮,掏出它的五脏六腑,既要分割大自然、肢解道德,还要破坏一切现存事物。他宣称:“艺术不是美的赞歌,它只是人的本能和大脑中的意象”,他还用“秩序的爆炸”来表达这种本能和意向。他是厌恶这个世界表现出来的形象吗?英国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的解释是:毕加索是从欧洲的封建主义往昔“从天而降的不速之客”,是闯进眼花缭乱的文明社会的一位“原始人”,他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毕加索自己说:一幅作品就是一次总破坏。

 

  我常常在想,不管在怎样的时代,不管社会的结构是什么样子,总会有一些艺术家利用现有形式,还有一些艺术家寻求新的表现形式。伦布朗、塞尚、梵高是属于成功地创造出有别于古典绘画形式的大师,毕加索呢?尽管毕加索不承认他在“寻找新形式”,但他确实以一种自己独有的形式表现了“人的本能和大脑中的意象”,或许这是他得到绘画大师称号的一个“正面”原因吧!  比较一下毕加索与卓别林吧,卓别林和19世纪的许多画家一样,其所以出名是因为他的作品为大众所喜爱。事实上,很多情况下,当卓别林的观众看到卓别林本人时反而有些失望,因为他们心目中的卓别林总是留着小胡子,拿着手杖。这表明,他的艺术比他本人更引人注目。可毕加索不同,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他个人比他的作品更引人注目,人们越看毕加索的作品,就越感到那些作品是附带的。毕加索的一位雕塑家朋友说:对毕加索来说,绘画只是个次要问题。毕加索自己也说:画家画什么无所谓,重要的是他是什么。是啊!他的非绘画的因素太多,绘画本身反而变得不怎么重要了。可艺术家最终还是只能活在自己创造的艺术作品里,因为后世的人们只能从他的绘画中理解他。于是,严苛的争议,或过分的颂扬,“但不能使任何人高兴”一直伴随着毕加索的画展。

 

  作家奥威尔在评价卓别林时写到:卓别林的天赋在哪里呢?答案是,他能够“表现出普通人身上一种浓缩的精华,一种对人类尊严犹存的根深蒂固的信仰”。他热爱生活,尽管丑恶无处不在,他仍然努力去捕捉和表现生活中少有的美。艺术,尤其绘画这样的视觉艺术是审美的活动,它决不应沦为表现丑恶,发泄破坏欲望的“艺术”。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有道是“诸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尽管美不一定都是新的,但新必须是美的。可是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现代绘画艺术似乎在传达一种“使审美失去信心”的在世态度。我觉得这是今天人类的大不幸,因为欣赏丑不符合人的天性。因此,“看不懂”实际上是“不喜欢”。

 

  如果我们能深入了解毕加索那个时期的活动,就会发现,毕氏当年同一些居于垄断地位的画廊经纪人,艺术评论家三位一体的炒作是成就他大名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一结果竟是如此的残酷,它几乎把这个世界的绘画艺术引导到了死亡的边缘,同时也暴露了资本罪恶的一面。毕加索开了“炒作”的先河,并且也将“怪异”与创造性、想象力划上了等号。看看今天的娱乐界,“炒作”是成名的重要途径,想一想刚刚去世的艺术家张瑞芳、陈强,他们以自己创造出的艺术形象示人,而今天的许多演艺明星没有创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形象,却以“绯闻”甚至不惜以“丑闻”爆得大名。

 

  时代的诡异之处在于,毕加索不喜欢这个世界,可这个世界却给予了他最高的荣誉和大量的金钱。毕加索嘲弄漂亮的女人,漂亮的女人对他却趋之若鹜。富人不知道怎么欣赏毕加索的画,却愿意花大价钱购买,并挂在最显眼的地方,而这些画似乎就在那个“最显眼的地方”龇牙咧嘴地扮着鬼脸,就像法国艺术家杜尚1917年将男式小便壶以《泉》为名展示在艺术品展厅中一样。它们似乎在嘲笑一些人越来越粗俗的品位。我愿直言,我对许多当代作品不感兴趣,这可能出于两个原因,一是我太落伍了,和这个时代的精神氛围格格不入了;另一种可能是:我是正确的,今天有不少人穿着皇帝的新衣在游荡……

 

                                                    

[来拓荒族发布属于您的资讯,五分钟上头版,元芳,你怎么看?]

 


 

标签:毕加索 丘吉尔 2012年12月04日 16:30    [查看原文]   
最新评论 我要评论(0)
本周排行
推荐信息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足球 篮球 娱乐 电影 音乐 财经 金融 能源 科技 数码 IT 女人 情感 职场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装修 二手 汽车 购车 养车 动漫 动画 漫画 文化 教育 图片
关于优府网 联系方式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 2008-2012 优府网 Copyright 2007-2012 uninf.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固定刊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