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站点地图
登陆
注册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历史 > 正文

真实的霸王别姬:一出精神崩溃 自刎谢罪的丑剧

发布者:王丹丹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从太史公司马迁笔下流传下来的这荡气回肠2000多年的《垓下歌》声,连同“霸王别姬”的凄美故事一起,在中华文化中牢牢地刻下了西楚霸王项羽这样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     对于霸王别姬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和司…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从太史公司马迁笔下流传下来的这荡气回肠2000多年的《垓下歌》声,连同“霸王别姬”的凄美故事一起,在中华文化中牢牢地刻下了西楚霸王项羽这样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

 

    对于霸王别姬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和司马迁那样一个震古烁今的史学巨匠,如果我们说这种悲壮形象完全是假的,是一次彻头彻尾的虚假报道,可能人们会觉得不可思议、荒谬绝伦,认为除非是又出土了什么爆炸性的竹简帛书才有可能做出这样惊天动地的论断。但其实这里什么新的史料也没有,就从司马迁《史记》的字里行间,只要不带偏见地仔细寻觅,我们就完全可以把事情的真相还原出来。

 

    在《史记僰项羽本纪》中,记载了这样4个与霸王别姬有关的场景。首先是四面楚歌:“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然后是霸王别姬:“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第三是项羽突围:“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最后是乌江自刎:“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这些史料表面上看起来跟我们所熟知的霸王别姬的故事并没有什么分别,其实除了虞姬自刎的这一个小细节之外,霸王别姬的故事也正是源自这些史料。但是,有一个细节,却被司马迁成功的隐藏了、同时也被后人们视而不见达2000多年之久。在场景一和场景二中,项羽身在楚军垓下大营,虽说“兵少”,但也只是相对汉军的重兵而言。《史记?高祖本纪》中说垓下之战时“项羽之卒可十万”,虽然经过此前与汉军的拼死搏杀会有所损失,但到被围时为止,汉军还没有对楚军构成歼灭性打击,因此守卫在垓下大营的楚军至少还有数万,否则汉军也不用唱什么楚歌了,直接大军一拥而上灭了项羽即可。而且后来知道项羽率800骑出逃后,汉军只派了5000骑去追,若不是垓下大营中还有大量楚军英勇奋战,刘邦是不会如此不把项羽放在心上,让五六十万大军在营中睡大觉的。然而,到了场景三和场景四,项羽“直夜溃围南出”时,身边却只带了“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那么其他在垓下大营的几万楚军到哪里去了呢?只有一个解释——他们被项羽抛弃了。就在司马迁浓墨重彩、绘声绘色的描绘项羽和他那几百亲信如何在汉军重围之中杀入杀出,“斩将刈旗”,“汉军皆披靡……人马俱惊”的时候,对于这几万楚军被统帅遗弃后的遭遇,却耐人寻味的缄口不语,只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说整场垓下战役中,汉军“斩首八万”。考虑到楚军一共也就是10万人,可以说基本上全军覆没,除了个别侥幸逃走和数千至万余人被俘之外,其他都血洒疆场了。通常情况下,如果没有极高的战斗意志,在主帅弃军而逃、被数倍乃至数十倍于己的优势敌人围攻的情况下,败军一方是很少有如此之高的死亡比例的。因为远在死这么多人之前,部队就会崩溃、投降,成为战俘。垓下一战中,10万楚军竟然死了8万,而又没有任何刘邦杀俘的记载(刘邦一直把坑杀秦俘20万作为项羽的一大罪状,以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因而自己自然是不能擅杀俘虏的),足见楚军战斗之英勇顽强。

 

    与英勇的楚军官兵成鲜明对照的,则是表现得如此怯懦的项羽。要知道,在垓下大营中的项羽还远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他手下还有数万精锐之师,江东还有广阔的天地,汉军的围困看起来也不太严密(否则不会直到天亮才发现项羽突围),他是完全可以率军突围,再谋求卷土重来的。曾经一度英勇无敌的项羽为什么在垓下表现如此不堪,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我们可以合理的推测,项羽一生纵横疆场、所向无敌,虽然楚军在其他战场上吃了许多败仗,但项羽自己统帅的部队还从未大败过,因此他也从来没有过经受挫败的经验。然而,在垓下他平生第一次兵败被围,这对他肯定会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再加上四面楚歌和与虞姬离别的刺激,当众“大惊”和“泣”的项羽很可能已经陷入精神崩溃的境地(否则作为一军主帅,他是绝不应当当众有这样的行为的),一曲《垓下歌》充分反映出了他绝望的内心世界。一向偏爱感情用事的西楚霸王,终于完全丧失了理智和勇气,做出了弃军而逃的决定。而项羽最终“不肯过江东”的决定,反映出项羽开始为自己的卑劣行为感到悔恨,他所说的无颜以对江东父老的话,其实很可能就是针对自己弃军而逃的这一行径而言。

 

    分析到这里,霸王别姬的真相已经很清楚了,简而言之,就是一场项羽在战事不利的压力下、在汉军心理攻势面前,精神崩溃,弃军而逃,最终自刎谢罪的丑剧。然而,在太史公司马迁的生花妙笔之下,通过突出局部(别姬、突围、自刎)、无视整体(弃军而逃的性质、剩余楚军的命运)的方式,竟把一场丑剧装裱成了一曲壮丽的英雄史诗,以无韵之离骚为载体,深深铭刻进了中华文化之中。当然,司马迁这样写是有他个人原因的。史学界许多人认为司马迁因为受到汉武帝的冤屈,而在史记中特意抬高项羽、贬低刘邦,霸王别姬的这一幕可能也就是因此而产生的。然而,太史公的一介个人恩怨,却造就了这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虚假报道,懦夫成了英雄,真正的英雄却被遗忘,那八万抛头颅洒热血的楚军将士地下有知,情何以堪啊!

 

    如果说司马迁关于霸王别姬的虚假报道只是扭曲了史实,骗取了2000年来无数人们的同情和眼泪,而不致有什么现实危害的话,我们今天媒体的虚假报道就不只是这样了。那些与司马迁类似性质的媒体报道,即通过突出局部(例如抢险救灾的英雄事迹、各级领导如何高度关注、受灾群众如何谱写出一曲曲生命赞歌等等)、无视整体(例如灾难为什么发生、除了天灾之外有没有人祸的成分、哪些人应为灾难负责、救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改进、如何避免再发生类似的灾难等等)的方式来扭曲事件的整体形象的行为,也会对现实社会带来重大的危害。因为这种报道转移了人们的视线,使人们无法在痛定思痛之中汲取经验教训,来避免或者减轻新的灾难。当同样的问题引发下一次灾难的时候,这些媒体又会大唱生命赞歌,而那些原本有可能逃过此劫的生命,却只能在九泉之下哭泣了。如果新闻媒体上甚至是在决策者的眼中,几乎全部都充斥着这样的报道的话,那么对于我们社会的进步,对于我们在吃一堑长一智、跌倒了再爬起来的过程中的不断成长,无疑是不利的。

 

                                             

[来拓荒族发布属于您的资讯,五分钟上头版,元芳,你怎么看?]

 

标签:霸王别姬 2012年12月04日 14:59    [查看原文]   
最新评论 我要评论(0)
本周排行
推荐信息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足球 篮球 娱乐 电影 音乐 财经 金融 能源 科技 数码 IT 女人 情感 职场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装修 二手 汽车 购车 养车 动漫 动画 漫画 文化 教育 图片
关于优府网 联系方式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 2008-2012 优府网 Copyright 2007-2012 uninf.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固定刊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