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音乐、舞蹈和杂技事业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在探索中前进,在曲折中发展。建国后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广大音乐工作者克服种种困难和干扰,以充沛的创作激情,在歌曲、歌剧、管弦乐、室内乐、民族器乐等领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如歌曲《歌唱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合唱《祖国颂》,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交响诗《嘎达梅林》,交响序曲《红旗颂》,交响曲《山林之歌》,管弦乐曲《瑶族舞曲》、《森吉德玛》,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小二黑结婚》,民族器乐作品《三门峡畅想曲》、《彝族舞曲》等;舞蹈艺术事业也掀开了新的篇章,各级歌舞艺术团体和舞蹈学校纷纷建立,民间舞蹈、中国古典舞、部队舞蹈以及舞剧创作都在这一时期取得了重要突破,一大批优秀作品涌现出来,如民间舞《红绸舞》、《狮子舞》、《荷花舞》,古典舞《春江花月夜》,民族舞剧《宝莲灯》、《小刀会》、《鱼美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歌舞剧《乘风破浪解放海南》等。1964年,为庆祝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首演。这部作品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和波澜壮阔的场景,形象展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生动描绘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成为中国音乐舞蹈史上的里程碑。
文革时期,在“样板戏”一统天下的艰难情况下,身处逆境的艺术工作者们怀着对人民、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仍然创作出了钢琴协奏曲《黄河》,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歌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千年的铁树开了花》,芭蕾舞剧《沂蒙颂》,群舞《战马嘶鸣》、《草原女民兵》等优秀作品。
拨乱反正后,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音乐舞蹈事业全面复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艺术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讴歌时代精神,遵循艺术规律,在主动学习国外艺术理念、创作技法的同时,坚持从中国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入艺术创作生产,创演了大量反映时代精神、具有民族特色、题材风格多样的优秀作品,如歌曲《祝酒歌》、《我爱你,中国》、《在希望的田野上》,艺术歌曲《涉江采芙蓉》,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民族器乐作品《西北组曲》,交响音画《黔岭素描》,交响组曲《太行山印象》,交响曲《江雪》、《木兰诗篇》,钢琴协奏曲《山林》,歌剧《伤逝》、《原野》、《苍原》,舞蹈《踏歌》、《雀之灵》,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奔月》、《文成公主》、《红楼梦》、《阿诗玛》、《大梦敦煌》、《妈勒访天边》,芭蕾舞剧《雷雨》、《大红灯笼高高挂》、《二泉映月》,舞蹈诗《云南映象》、《天边的红云》等,使文艺百花园呈现出姹紫嫣红、万芳竞秀的可喜局面。全国音乐作品评奖、全国舞蹈比赛等重大艺术活动的举办,也有力助推了优秀作品和人才的涌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杂技事业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技巧难度不断提升,青年人才迅速成长。杂技艺术工作者们创演了《东方天鹅——芭蕾对手顶》、《13人顶碗》、《俏花旦——空竹》、《软钢丝》、《跳板蹬人》、《单人艺术造型》、《高台转椅》等一大批深受国内外观众好评的优秀节目,在法国巴黎明日国际杂技节、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等国际顶尖杂技赛事中摘金夺银。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地杂技艺术团体还纷纷推出《中华魂》、《天鹅湖》、《天幻》、《依依山水情》等一系列杂技主题晚会和杂技剧,抢占国内外主流演出市场,成为了促进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来拓荒族发布属于您的资讯,五分钟上头版,元芳,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