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宁海的桶盘山发现摩崖石刻,高65厘米,宽约70厘米。对石刻做了简单清理后,依稀可以辨认上面的文字:淳熙戊申良“月”上澣刘允菽弟行之敬菽太初舒子明德王颖之同登。石刻的意思,是说有四五个人在此一起登山。其中“允菽”两个字,引起了他的注意。
阆风居士,字就是‘允叔’。刘倓少年时,曾经求学于四明学者沈国录,同学也都是甬上名士,入太学后,也得到过朱熹等著名学者的指点。嘉定元年(1208年)以特奏名中举,晚年弃官,隐居在宁海家乡的阆风山上。由此可知“淳熙戊申”是石刻的纪年,应该就在南宋淳熙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188年,那年刘倓正好33岁。
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资料显示,目前宁波有纪年的摩崖石刻中,南宋时期是相对较早的。慈溪达蓬山上也有两块,分别是南宋隆兴年(公元1164年)和南宋淳熙(公元1182年);鄞州区杖锡有一块,是南宋开庆年间的;宁海石台山有一块,是南宋庆元年间的。
经过专家辨认后,“康熙”年间的石刻,应该是南宋淳熙时期的一块摩崖石刻,比之前的认定,前推了500年。说明在南宋时期,就有登高览胜的习俗,对于研究桶盘山的历史、石刻文化,也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