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国庆“黄金周”从9月30日一直到10月7日,连续8天的长假成为史上“最长黄金周”。“最长黄金周”里,约有一半中国人——总计约7.4亿人次,通过公路、铁路、民航等出行,创下同期出行新纪录。而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预测报告显示,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有出游意愿的高达87.9%,远高于去年同期的58.3%。期间接待人次约为3.62亿,较去年同比增长20%。这样高的比例无疑给交通、旅游、餐饮等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也为拉动内需、促动消费打了一记“兴奋剂”。
全国公路小客车免费通行政策的首度实施也改变了许多人出行的选择。然而,超负荷的流量让多地“高速路”变“龟速路”“停车场”,高“堵”公路上的长龙不仅影响了居民出游的情绪,甚至还影响了正常出游计划。本是件惠民的好事,然而长假前期实行的发卡模式却严重影响了车流速度。把好事办好,并不容易,群众欢迎这样的好事,更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多做准备、多想办法、多管齐下,真正把好事办好,让老百姓得到最大的实惠。
受今年8天长假、免费通行和景区“黄金周”优惠票价等因素的影响,“黄金周”里,多地知名景区出现“爆棚”现象。当观景成了“看人”,名山变成“人山”,这无疑显示出优质旅游资源尚不能完全满足居民出游的需求的状况。停车难、住宿难、消费价格上涨、旅游纠纷频发,景区“爆棚”让出游体验严重缩水。要改善居民旅游体验,首要的是加强景区的预警工作和应对能力,建设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而从根本上来看,还需完善带薪休假制度,进行“低票价常态化”的试点,引导国民错峰旅游。
8天长假除了给交通、旅游、餐饮等行业带来商机外,也让劳动者的加班费创造了“新高”。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今年中秋国庆长假恰好对半分成两部分,前四天是法定假日,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的,应按照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的300%另行支付加班工资。后四天属于一般假期,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的,可以选择给劳动者安排补休而不支付加班工资。如果不给补休,则应当按照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的200%支付加班工资。然而,对部分劳动者来说,“上8天班拿20天工资”的“黄金加班周”仅仅是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加班劳动者大都难领全额加班费,当“悠长假期”成“悠长工期”,我的“休息权”谁做主?这里面,不仅需要提升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和劳动者的维权意识,还要加强劳动部门的监察力度和惩罚力度,保障“黄金加班周”的“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