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春市民王女士的家里,珍藏着一个牛皮箱,皮箱里装的尽是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的东西,毛毯呀、缎子被面呀,还有一些50年前备受女士青睐的楔手绢儿。 “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会把它们带在身边。 ”王女士说,这个皮箱已经陪着她走过了38年的风风雨雨。
1974年,王女士当时只拿17元的工资,每月除去要交给父母的钱之外,留在手里的零花钱已经寥寥无几了。那时,王女士被漂亮的缎子被面深深吸引。 “缎子被面的颜色非常鲜亮,上面印着一只只展翅飞翔的凤凰,特别漂亮。 ”为了买下心仪的被面,王女士花了一年的时间,终于攒够了70元钱买下了惦记已久的被面。
1976年,王女士走进婚姻殿堂,母亲准备了一件毛毯和几套缎子料的被子作为陪嫁。这一堆宝贝,王女士没舍得用,便把它们跟宝贝似的收藏了起来。 “时间越久,感情越深,越舍不得丢弃。 ”王女士说。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曲晓范说,在1956至1980年,物质生活相对贫瘠,10年甚至20年还是那个花色的物件,一种固定的生活模式,给那个时代人们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曲教授说,那时几年都不会更换一个床单,拥有一条新床单、新衣服、新裤子就像现在拥有一个苹果电子产品一般骄傲和兴奋,谁家若是结婚,要家家去凑布票给新人做被、做衣服。“如果像现在的生活节奏这么快,今年流行一个样式,明年流行另外一个样式,人们的印象就不会那么深刻了。 ”曲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