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不少人都知道武则天的“无字碑”,但很少有人知道南京历史上也存在两块“无字碑”,到底是哪两块呢?记者在胡祥翰的文献《金陵胜迹志》中发现原来是谢安与秦桧,而且胡祥翰也作了非常有趣的点评:“谢太傅墓文无敢作者,秦桧碑文无肯作者。”曾指挥过“淝水之战”的东晋名相谢安墓现在在浙江长兴,为何在南京会存在无字碑呢? 胡祥翰披露,其实谢安最早安葬在南京聚宝山一带,陈太建十一年(579),陈宣帝第二子叔陵为葬其生母彭氏,掘了谢安的坟墓,最后迁建到长兴。而另外一块无字碑的主人秦桧本是江宁人, 胡祥翰也记载了秦桧墓在万历年间曾被发掘,他的后裔后来改姓徐。而这两块无字碑,今天早已湮没无闻了。
谢安无字碑,位于南京梅岗,为东晋谢安(也称谢太傅)的墓碑,“有石而无其辞,人呼为‘无字碑’”。原因是“以(谢)安之功德,难为称述,故立白碑”(选自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四)。所谓白碑即言碑上无字。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以八千之众胜前秦苻坚的百万大军,使东晋又偏安38年,也因此之故,为谢安之墓竖一通无字碑,盖“伟绩丰功不胜记也”。另一说法为谢安临终之前,问他请谁撰写碑文,他不语,也有人提到陶潜和王献之,他摇头,直到死也未确定谁写碑文,只好立无字碑了。还有一说是谢安功高盖世,褒既难,贬又不该,只好空着了。
秦桧无字碑,位于南京牧牛亭,“有其额而无其辞,卧一石草间”(选自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四)。秦桧66岁病死后,其家人请了不少人为其撰写碑文,由于他“阴险如崖阱,深阻竟叵测”,“晚年残忍太甚,数兴大狱,而又喜谀佞,不避形迹”,(《宋史·本传》),所以没有一人为秦桧撰写碑文,于是只好立一块没有碑文的无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