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站点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社稷”一词的饱含深意

作者:拓荒族网友                   我要评论(0)
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着“社稷祭祀”的制度。《白虎通》中记载:“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上尊。稷五谷之长,故封稷而祭之也。”古人认为,土壤和粮食,乃国家立命之根。因为“神”可以引出万物,所以祭“神”可以保障五谷丰登。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其中,社之所以被用来称呼土地神,是因为古人把祭祀土地的地方叫社。古时候,土地神是人们供奉最普遍的一个神,从天子到诸侯,凡有土地者均可以立社。而土地不多的普通乡民往往集体立社祭祀,于是,社便逐渐成了一种

  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着“社稷祭祀”的制度。《白虎通》中记载:“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上尊。稷五谷之长,故封稷而祭之也。”古人认为,土壤和粮食,乃国家立命之根。因为“神”可以引出万物,所以祭“神”可以保障五谷丰登。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其中,社之所以被用来称呼土地神,是因为古人把祭祀土地的地方叫社。古时候,土地神是人们供奉最普遍的一个神,从天子到诸侯,凡有土地者均可以立社。而土地不多的普通乡民往往集体立社祭祀,于是,社便逐渐成了一种聚居单位,所谓“社会”一词即来源于此。关于社神的“人选”,则有共工之子句龙、禹、女娲等三种说法。至于稷,来源于叫做稷正的主管农业的一种官职。传说中的远古时期部落首领、与黄帝同为中华民族始祖的烈山氏的儿子柱,曾任夏的稷正,其死后被奉为农神,也叫五谷神。

  中国古代祭祀“社”和“稷”的活动,有分祭和合祭两种不同的方式。自西周时期起,社神与谷神被人们合称“社稷”,分别在社坛和稷坛祭祀。据《明史》载,明代洪武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京师建“太社在东、太稷在西,坛皆北向”。社稷两坛“相去五丈,东西对峙,二坛周一壝”。由此可见,那时“太社”和“太稷”分坛而设,祭祀自然是分坛行祭。社神、稷神同坛合祭始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明太祖以社稷分祭未当,下礼部议,礼官引《山堂考索》:“社为九土之尊,稷为五谷之长,稷生于土,则社与稷固不可分。”其宜合祭“遂改作于午门之右,社稷共为一坛”。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在北京建造的社稷坛制如南京,仍沿用合祭为一坛的形制。在明清两代的会典中,都曾把祭祀社稷同祭祀天地、太庙一起列为大祀。大祀极为隆重,皇帝要亲自参加祀典,并有专门掌管祭祀的机构。据《大清会典》载:“凡祭祀之机,岁春祈秋报,皆以仲月上戊日祭太社太稷之神,以后土句龙氏、后稷氏配。”在祭日,社稷坛上“太社位右(即在东边),太稷位左(即在西边),均北向。后土句龙氏东位西向,后稷氏西位东向”。因古代帝王每年两次在社稷坛祈求国家太平,五谷丰登,“社稷”一词遂逐渐演化成国家的象征。《孟子·尽心(下)》中已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012年08月07日 18:28    [查看原文]   
最新评论
本周排行
推荐信息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足球 篮球 娱乐 电影 音乐 财经 金融 能源 科技 数码 IT 文化 收藏 图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装修 二手 汽车 购车 养车 动漫 动画 漫画 情感 教育 图片
关于优府网 联系方式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 2008-2012 优府网 Copyright 2007-2012 uninf.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固定刊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