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站点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江苏考古发掘获重大发现:"东方庞贝"古城初露真容

作者:蔡晋杰     组织: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我要评论(0)
    康熙十九年(1680)夏秋,一场洪水使古泗州城沉没在洪泽湖底并迅速被泥沙掩埋。300年沧海桑田,这座被称为“东方庞贝”的古城到底在哪里一直是个谜。直到近年经过勘探,人们才发现古城大部分又退回陆地。南京博物院、淮安、徐州和镇江四地考古工作者经过2年发掘,埋藏地下8米深的普照王寺、观音寺、香华门等遗迹重见天日,近日记者探访了考古工地,听考古队员讲述这座城市因水而兴又因水而毁的历史。   古刹遗址见证千年辉煌   《泗州志》记载了康熙十九年那场大水淹没古城时的景象:人们坐在船里可以摸到城墙上的堞口,官员

    康熙十九年(1680)夏秋,一场洪水使古泗州城沉没在洪泽湖底并迅速被泥沙掩埋。300年沧海桑田,这座被称为“东方庞贝”的古城到底在哪里一直是个谜。直到近年经过勘探,人们才发现古城大部分又退回陆地。南京博物院、淮安、徐州和镇江四地考古工作者经过2年发掘,埋藏地下8米深的普照王寺、观音寺、香华门等遗迹重见天日,近日记者探访了考古工地,听考古队员讲述这座城市因水而兴又因水而毁的历史。



   古刹遗址见证千年辉煌

   《泗州志》记载了康熙十九年那场大水淹没古城时的景象:人们坐在船里可以摸到城墙上的堞口,官员们在防洪堤上办公犹如浮在水中的鸭子,老百姓抱着浮木逃到河对面盱眙的山上。城中惟一露出水面的,就是普照王寺灵瑞塔的塔尖……

  332年后的今天,这座寺庙的部分遗址重新出现在人们眼前:在地下约5米深处,有一个“凸”字形的台基,方形部分就是灵瑞塔塔基,边长达38米。考古领队林留根告诉记者,台基年代至少是元代,可能会更早。塔基四周是条石,中间为夯土,3米高的台基居然夯筑了30层,可见施工之精细。

  盱眙文管办工作人员谭勇告诉记者,这座碑的碑身早在清雍正年间就移到了盱眙县文庙,碑文由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撰写,记述了元祐二年(1315)泗州奉诏重建毁于宋金战火的灵瑞塔的过程。1317年,一座150尺高的宝塔建成,然而这座塔却不是中原地区常见的楼阁式,而是藏传佛教的白塔,与扬州瘦西湖白塔类似。

  元代皇家下诏重修宝塔,可见普照王寺规格之高。其实灵瑞塔是为纪念唐中宗的国师僧伽大师所建。僧伽是西域僧人。他在泗州弘法,后被皇帝请入宫中礼遇有加,83岁时去世后,唐中宗敬漆其肉身,送回泗州安葬,并建13级宝塔,高达300尺,塔尖为水晶球,塔身覆铜瓦,显得金碧辉煌、气势雄伟。僧伽被称作泗州大圣,江淮一带信众颇多,李白和苏东坡都曾写下颂扬的诗篇。在宋代普照王寺是全国五大名刹之一,直至今日全国还有20余座因僧伽而命名的大圣寺。2005年,江阴青阳悟空寺地宫内出土了泗州大圣的舍利子,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遗迹院外有一口直径达3米深3米的大铁镬,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有专家认为,从明万历六年(1578)至康熙十九年(1680)的102年里,泗州城遭水灾淹城事件达29次,每次大水淹城都会发生街巷行舟、房舍倾颓、百姓逃亡的惨景,当时城内在多处设立赈济点,可能是用大锅施粥。

  古城门曾是抗洪第一道防线

  另一处重要的考古发现是位于城西南的香华门。此门为迎接泗州大圣肉身而开,并以鲜花铺地,因此得名香华门。连日阴雨,使得考古现场成为一片池塘,只有城墙在水中若隐若现,城墙厚达9米—12米,外部包砖,内部夯土。考古队员朱晓汀告诉记者,在古代地图中,泗州城被画成一个椭圆形,就像一个乌龟壳,这种“龟相城”比较罕见。以前人们戏称这是取龟能浮水之意,对饱受洪灾的泗州城是一种吉祥的寓意,其实城墙走向要复杂得多,有点像一个歪歪扭扭的粗短炮弹,仅香华门附近发掘的158米,就呈现出一个明显的S形,很可能是依地势而建,并且利用城墙的曲线缓解水流的冲击。

  香华门外,还有一个方形圆角的外瓮城。泗州城共有5个城门,均有外瓮城,它们和城墙构成防御洪水的第一道防线。每次发洪水时,泗州人民就关闭瓮城城门,同时用沙袋将城门洞塞满塞紧,即使城外洪水漫到了城墙下,泗州城仍像镇在水中的铁桶,城内仍可维持正常生活——即使是在康熙十九年全城被淹没时,5座城门也无一“失守”。

  泗州城被淹后迅速被黄河夺淮带来的泥沙淤垫,当年的街道要比现在的地面低8米—10米。300多年后的今天,当考古队员们在清理遗迹时,看着成段倾倒的砖墙,想像城破时头顶高悬8米以上的滔天巨浪,仍然感到自然伟力带来的心灵震撼。昔日的太守王升写了一篇《填城事记》,讲述了公元1417年,泗州人以工代赈,共填高大小街巷21道,及军署民房院基,总计达45920立方米,并帮助修建民房2000余间,堪称历史上罕见的壮举。然而“人定胜天”终究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当洪泽湖的正常水位都已超过泗州城时,古城被淹没只是时间问题。康熙十九年后,州署衙门就搭棚设在防洪堤上,公元1777年官署移至虹县(今安徽泗县)时,历届官员已经守望泗州城97年之久,却再没见到古城浮出水面。

  黄土下埋藏着洪水的秘密

  泗州城沉睡于地下数百年,地上则是优美的田园风光,一望无际的平原上杨树纵横组成道道防风林,田野里一片青翠种着玉米、大豆等作物,当夕阳挂在地平线上,鸟儿们归巢时唧喳着掠过湛蓝的天空……湖退人进,人们已经不知道脚下曾经有过一座无比繁华的城市。

  只有2.46平方公里的泗州城有着与城市规模不相称的辉煌历史。林留根告诉记者,唐宋时大运河是国家的经济大动脉,而泗州则是重要的漕运节点,有“水陆都会”之称,“天下无事,则为南北行商之所必历;天下有事,则为南北兵家必争之所”。从唐代起,泗州一直管辖着今天江苏、安徽的大片地区。南宋时,这里是与金、元的边境和阵地,南宋进贡给金的物品都在这里交割。而到了明代,朱元璋在泗州北门外兴建明祖陵,每逢大祭,天子群臣、皇亲国戚前来祭祀,泗州又成了皇家“行宫”,这都大大提升了泗州的重要性。

  水让泗州城繁荣,也让城市遭受灭顶之灾。地方志的记载表明,1194年黄河夺淮成为泗州城命运的拐点。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淤塞了黄淮交界处,导致淮水难以下泄,周边大小湖泊连成一片。到了明末,黄河泥沙淤塞京杭大运河,危及朝廷经济命脉,万历六年(1578),总理河漕的潘季驯推行“蓄清刷黄济运”的方针,高筑堤坝抬高淮河和洪泽湖水位,让泥沙沉积后再以急流冲刷黄淮入海水道,以保证京杭大运河畅通无阻。原本的小湖群被连成一体,形成今天的人工湖——洪泽湖,而泗州城和明祖陵成了湖中孤岛。清代不像明代,有保护明祖陵的使命,为了保证漕运,泗州城陆沉的命运也就在劫难逃。

  在考古发掘时,考古人员仍能感到洪灾的惊心动魄,此次发掘面积只有古城的1%,泗州城还有衙署、卫所、馆驿、书院、钟鼓楼等大量建筑仍深埋地下。那是另外一个充满谜团的世界,被洪水淹没,被黄土掩埋,留给人们无限的猜测和不尽的唏嘘。

2012年09月10日 14:23    [查看原文]   
最新评论
本周排行
推荐信息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足球 篮球 娱乐 电影 音乐 财经 金融 能源 科技 数码 IT 文化 收藏 图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装修 二手 汽车 购车 养车 动漫 动画 漫画 情感 教育 图片
关于优府网 联系方式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 2008-2012 优府网 Copyright 2007-2012 uninf.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固定刊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