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l:namespace>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在家庭中的普及,青少年群体正在接触和习惯“微阅读”,习惯于通过手机、电脑等屏幕接受信息,进行阅读。这样的阅读方式实际上是对传统纸质阅读的颠覆。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近日公布了一份关于上海少儿“微阅读”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一种借短消息、网文和短文体生存的“微阅读”方式,正在中小学生群体中盛行。超过四成的少年儿童经常进行“微阅读”,占用大量时间,成为课外阅读的主要方式。
有学者认为通过方寸屏幕接受的信息比较“碎片化”。很多孩子通过刷微博、浏览网页等了解信息,其中有热点时事、文体新闻等,也有星座运程等话题,但这些信息的特点是短且零散,不成体系。“微阅读”是一种快节奏的阅读,这样的阅读接触信息虽然广了,但是不深。从知识吸收的角度来看,利用手机、电脑等进行阅读更多的是单纯的信息量累加,人们更多的是被动接触信息。进行这样的阅读时,一些孩子还会“一心多用”,一边阅读,一边听音乐、看电视等。另外,“微阅读”往往在地铁、公交车等嘈杂的环境中进行,很难让人沉下心来回味思考。如果青少年长期处于“微阅读”状态,容易产生思维惰性,长此以往,也不利于其培养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其实,“微阅读”的主要载体——新媒体也只是相对概念。当报纸、广播、电视先后新兴,后者对于前者而言就是新媒体,而今它们却都已成了传统媒体。在信息爆炸时代阅读新载体应运而生,阅读习惯也应需而动,以最大程度应对这个信息时代的量变和质变。
有学者认为,“微阅读”类似人类狩猎活动中的“扫描与搜索”,新媒体上的种种热词在脑海中不断高亮度地闪烁、跳跃,如同在深广的丛林中扫描和搜索随时可能出现的猎物。此时,大脑不是线性的“单任务”状态,而是并行的“多任务”状态,全感官在不同维度上出现多个兴奋点。在此意义上,“微阅读”的思维方式更像电脑,与传统阅读时单刀深入、如琢如磨的思维方式不同,却也无高下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