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的第三极到广州的学而优,再到三联书店的接连清盘,和上海季风书园接连关闭三家门店,实体书店的凋零,已成为全国性问题,这和不久前刚火爆落幕的上海书展之热闹,恰形成鲜明反差。
在一片“救救实体书店”的呼声中,上海市部分人大代表提出“规划上予以兼顾,经营上予以支持”等扶持实体书店的建议,日前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也答复称,将采取定向拨款、规划倾斜和提倡多元化经营等方式,引导、推进上海市实体书店的稳定、健康、有序发展。
曾几何时,书店经营的多元化被视作文化产业的巨大进步,如今却沦落到重新期待政府“引导”的地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更难堪的是,即便有了这样的“引导”,实体书店能否起死回生,也仍然是个疑问。即以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所提及的“引导扶持措施”看,就未必都能对症下药。
最有“营养”的一条,莫过于专项资金扶持。偌大上海市,用于定向支持各类实体书店的资金不过500万元,且限定扶持范围为“中小微、专精特等各类实体书店,尤其是形成专业定位和品牌影响的民营实体书店”,很显然,这样的扶持覆盖面和力度都有限,对于大多数实体书店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在整个实体书店业“残骸一片”的大背景下,靠“人造小气候”硬保住几家重点户,这样的结果,对实体书店业整体而言依旧是黯淡的,即便幸存下来的重点户,也只能成为一个不计成本、只撑脸面的“文化经典”和“金字招牌”,而失却其“文化企业”的本来属性。
第二条措施,是和规划、国土资源部门联手确保相关公共服务设施落地,其目的,应是实现实体书店的合理分布。然则大多数被迫关门的实体书店,其分布并非不合理,选址也并非不精心,而是入不敷出,难以为继,只管“合理落地”,不问是否能“合理赚钱”,显然也未必能救得了实体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