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汽车 > 品牌 > 正文

北上广津巨额停车费过半未进入财政 去向不明

最新汽车新闻14年11月24日报道:北上广津调查发现,存在停车位经营过度“私人化”、公共资源分配“暗箱化”问题。截至目前,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四个城市汽车总量已超1200万辆。汽车停靠在路边政府划定的车位上,车主每次动辄要付出十几元甚至数十元的停车费。道路停车位属公共资源,但记者近日调…

最新汽车新闻14年11月24日报道:北上广津调查发现,存在停车位经营过度“私人化”、公共资源分配“暗箱化”问题。



巨额停车费过半未进入财政 去向不明



截至目前,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四个城市汽车总量已超1200万辆。汽车停靠在路边政府划定的车位上,车主每次动辄要付出十几元甚至数十元的停车费。道路停车位属公共资源,但记者近日调查发现,车主缴纳的停车费与政府财政所得之间存在巨大差额,至少有一半收上来的钱最终没有进入政府的口袋。

有地方财政甚至分文未取

记者调查发现,北京和上海至少有一半停车费没有进入政府口袋,广州也很少,而天津地方财政的相关收入甚至是零。

—北京市交通委运输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13年底,北京共有110多家正式备案的停车企业,其经营着5.8万个路侧占道停车位。按照占道费标准计算,北京全市正规停车企业2013年应向政府缴纳近3.9亿元占道费。但实际上,正规停车企业一年向车主的总收费超过10亿元。这意味着,路边划线停车收入仅有不到50%进入政府财政。

—在上海,一位经营城市中心区停车场的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证实,公司每年征收道路停车费大约2000万元,每年政府会向公司返还1000万元左右。

—根据广州市物价局公布的信息,2013年取得经营权的单位共向市财政缴纳经营权有偿使用费1346万元,向所属区财政部门缴纳占道费1489万元,总计不到3000万元。但广州市政协委员曹志伟测算,全广州车主一年需付出停车费约10亿元。

—目前在天津城区经营约2.4万个停车位的天津联华停车公司,自2011年经营停车位以来,没有向管理单位天津市国资委上缴过一分钱的利润。

经营“私人化”分配“暗箱化”

作为公共资源的道路停车位,为何没能将车主付出的停车费大部分转化为公共财政收入?记者发现,虽然不少城市声称停车管理进行市场化改革,但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却显示,停车位经营过度“私人化”,公共资源分配长期“暗箱化”。

在天津,联华公司49%股份“姓私”,实际股东中不仅有大量自然人,还出现了港资公司。在广州,作为取得合法经营权的两家咪表公司之一,德生咪表公司复杂股权关系的背后,实际股东多为自然人。

记者调查发现,北京110多家停车企业中有一部分是注册资本过低、办公地点简陋、办公人员极少的微型私人企业,但他们却管理着黄金地段的大规模停车位。

管理着3600多个一类停车位的北京宣联停车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按照每个车位每天35元标准,其一年应向政府缴纳的占道费超过4000万元,但根据工商登记资料查询,该公司注册资本仅28万元,股东则是三位自然人。

另一家名为“北京潘家园东路停车场”的停车企业,注册资本仅有30万元,其去年四季度管理的登记备案停车位达到1200个。

记者发现,北上广津等大城市核心城区停车位的经营权被一些企业长期把持,一些城市声称对车位经营资格进行招投标或特许经营,但实施过程却让人“看不懂”。

2011年,广州市政府对中心城区的占道停车位进行招标,最终电子泊车公司、德生咪表两家公司从五个竞标者中胜出。然而,据国产汽车品牌排行榜获悉,根据工商登记信息显示,电子泊车公司与三家未中标公司均有关联关系。而招标方为了顺利进行招投标,还特意更改了投标者的资质门槛。

在天津,按照天津市国资委对旗下企业管理要求,其控股51%的联华停车公司每年应向国资委上交4000万元利润。但实际上没交过一分钱的联华公司,仍能正常经营天津主要停车场。

收支情况成谜,收费依据成疑

记者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地采访时,没有一个城市的财政部门公开回应关于巨额停车费的详细收支情况。不仅收费钱款多少和去向成谜,城市道路划线收费的依据也存在不少疑问。

目前,国内法律中并没有对“城市道路临时停车位”作为财政收入项目进行收费的明确规定。记者统计发现,各地政府直接收取的停车费或向停车企业收取的经营权费用、占道费,大多以行政事业性收费被列入政府非税财政收入,但却从未被单独公示。

参与申请信息公开的多位律师和车主认为,城市道路作为公共资源,对于临时性停车,在已经收取过包含养护费的燃油税后,却又设置行政事业收费项目,有重复收费嫌疑。但截至发稿时,各地政府仍未对信息公开申请要求作出回应。

“停车费去哪儿”

开车出行难免要交停车费,而收费员将停车费上交给停车公司后,钱又将做如何处理?昨天,记者致电北京京联安达停车管理有限公司询问公司停车费去向,工作人员表示不便接受采访。

昨晚6时,记者来到双井富力城旁一个叫“鲁通顺捷”的停车公司的路侧停车场看到,马路两侧停满了私家车,不断有车主询问是否有剩余停车位,几名停车管理员忙前忙后跑个不停。“你看到现在来停车的多,但车位有限,每天收入基本固定,这属于一类地区,首小时10块第二小时起15块,我们白天干8个小时,到下班的时候也就收三百到五百左右,平均下来每个车位白天时能收30到50元”,收费员说,“不管我们收多少钱都要上交给公司,公司会拿这些钱去税务局购买发票,其余的钱一部分要上交给政府相关部门,但到底交多少,我们并不清楚。”

在随后的采访中记者发现,停车管理公司并不愿透露公司的收费去向。记者联系到北京京联安达停车管理有限公司,询问停车费去向,但工作人员表示不便接受采访。“你还是去找其他停车公司问吧,我们不会接受采访。”

市政协委员朱良:停车收入应直接划到专门账户

针对路边停车收费乱象,市政协委员朱良向北京晨报记者表示,为了抑制小客车出行,政府对中心城区制定了较高的停车费标准,这是非常必要的。但另一方面,这也使停车费远远超出停车管理的成本。既然政府定的停车收费标准包含了政策因素,那么理论上就不应该把停车收费全部作为企业收入。抑制过度用车的政策性收费,不能让少数企业发财,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朱良指出,为了使停车收费透明,今后完全可以实现对中心城区道路停车全部实行电子收费。车主用银行卡、市政交通一卡通等电子方式缴费。即使保留停车管理员收取现金的方式,管理员也可以用自己的专用卡刷卡记账。收到的停车费可以直接划到专门账户,使政府有技术能力监管到每一笔收费的详细数据。

朱良建议,届时就可以改变目前的停车管理经营模式。不再是停车管理企业向政府缴纳固定费用,所有停车费收入归企业,企业自负盈亏承担收入风险和收益的模式。而是改为所有停车费收入归政府,由政府向停车管理购买服务。

市政协委员陈小兵:停车收费不透明应该有法规约束

市政协委员陈小兵向北京晨报记者表示,目前北京有500多万辆车,而中心城区停车位又非常少,形成了突出的矛盾。而停车收费管理又缺少明确的法规约束。停车收费企业的产生办法也不透明,致使乱象丛生。“到底什么样的公司具有收费资质,考核标准不应由某一个部门来制定,应该有法规约束。”

陈小兵说,记者调查发现,城中心一类地区一个车位每天只向政府上交35元。而市民都知道,这些地区的停车费第一小时10元,第二小时就15元,一个车位一天可能要收几百元钱。“超出那么多的收入,都成了公司的收入,这是否合理呢?道路可是公共资源。”陈小兵指出,政府部门对停车收费有明确的管理规定,但因为在操作时不透明,也没有核查机制,使市民产生疑问。所交的停车费是否专款专用,是否用在了停车管理上,比如新建车位、提高智能化管理等方面呢?

陈小兵说,十八届四中全会已经提出了依法治国的理念,那么各地在停车位管理上是否能够有法可依,按照法规透明公正地办事呢?晨报记者王歧丰

市人大代表许昕:尽快出台停车收费标准和条例

北京市人大代表、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的许昕,曾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市人代会上提出过关于“停车收费资金使用与流向透明度”的建议。

在许昕看来,北京市交通拥堵日趋成为百姓呼声强烈、亟待解决的“城市病”。与此同时,大街小巷越来越多的圈地划位收取居民停车费行为司空见惯。停车费虽有5元、8元、10元不等,但将公共用地纳入了经营范围,无论收费是什么单位、部门、公司、集团,都应经受或回答“收费权利如何获得?”、“收取的巨额停车费用被用在何处?”等市民的质疑。

许昕提出,作为纳税人,有权享用、使用居住地周围道路和市区市郊等公共用地,对于停车收费可无异议,但由什么人决定或授权委托收费,收取多少,费用账目如何管理,如何使用,是否能够被重新用于公共道路维护、修建停车场地等,是否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百姓并不得而知。

她建议,尽快出台北京市公共用地停车收费标准或相关条例,明确停车收费所有资金的管理部门,让市民了解停车收费的资金流向和用途。


(汽车责编:郭娜 )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