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汽车 > 正文

车市库存急攀升 经销商销售压力陡增

本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最新统计数据,我国2月份经销商的综合库存系数为2.33,环比上升140%,同比上升16%,合资、进口、自主品牌库存系数均超过库存警戒线水平。其中,进口品牌库存系数攀升至3.95,与上月相比上升了1.15个百分点,库存压力和经营风险明显加大;合资品牌库存系数增至2.18;自主品…

本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最新统计数据,我国2月份经销商的综合库存系数为2.33,环比上升140%,同比上升16%,合资、进口、自主品牌库存系数均超过库存警戒线水平。其中,进口品牌库存系数攀升至3.95,与上月相比上升了1.15个百分点,库存压力和经营风险明显加大;合资品牌库存系数增至2.18;自主品牌库存系数与上月相比,大幅增长至3.19。分析指出,2月份的淡季在市场预期之中;节后市场趋冷的季节特点与厂商开始新一年销量规划,加大对经销商的压库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库存系数明显增长。这也给经销商后期市场的销售增加不少压力。

全线品牌库存急攀升

统计数据,2月份,合资、进口、自主品牌库存系数均有较大程度上涨,经销商整体库存压力明显增加。而一向表现稳健的合资品牌库存系数出现大幅上涨,库存系数为2.18,环比上涨151%,库存压力明显增加。自主品牌的库存系数为3.19,环比上涨187%,超警戒线,上涨尤为明显,经营风险也相应加剧。而进口品牌远高于上月库存水平,2月份库存系数3.95,环比上涨119%,依旧延续上月颓势,经营压力仍然较重。

分析指出,2月零售复苏缓慢近乎停滞。受中国传统春节假期的影响,节前集中消费使节后市场需求明显减弱。另外,节后汽车厂商开始新一年营销规划,相应加大对经销商的进货量要求也成为2月库存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进口品牌市场前景依旧不容乐观,库存压力明显,进口品牌经销商的资金压力继续加大。

据了解,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在调查中抽取了55个品牌,其中库存系数超过2.5的品牌有17家。其中,进口品牌有捷豹-路虎、讴歌、进口大众、英菲尼迪;合资品牌有广汽本田、北京现代、雪铁龙、东风日产、宝马、东风标致、东风悦达起亚、一汽丰田;自主品牌则有日产启辰、奇瑞、上汽荣威、吉利、一汽夏利。数据显示,捷豹-路虎、日产启辰、奇瑞、讴歌、上汽荣威成为高库存前五品牌,相对库存系数也处于较高水平。

分析指出,本月高库存品牌占比为36%,与上月4%相比有大幅度增长,高库存品牌覆盖合资、进口、自主品牌,整体汽车市场较低迷,市场处于调整期。

后市不乐观

其实,从往年惯例来看,节后汽车市场进入淡季期,属于市场的正常规律,经销商普遍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而集客量少、资金周转紧张、人员流动性增大、库存压力增大、经营成本高是目前经销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方面表示,3月份经销商普遍认为汽车总需求将明显增加,认为“增加”的经销商比例由7.1%增至54.8%,与上月相比有较大幅度增长;认为总需求“减少”的有较大幅度下降,由72.9%降至12.7%。

然而,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数据显示,本月市起步依旧保持相对平稳的态势,第一周的厂家销量较1月第一周下降28%;从同比看的厂家销量增长12%,开局走势并不很强。第2周的厂家销量较1月第1周下降26%,同比2013年3月增长11%。预计3月厂家销量153万台,环比2月增长26%。这也意味着,车市的增长热点不多,零售增长只能算不温不火。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方面建议,虽然经销商普遍看好2014年3月的汽车市场,但经销商仍要根据实际情况,理性预估实际市场需求,合理控制库存水平,以防库存压力过大,导致经营风险。



(汽车责编:赵雅敏 )
标签:车市 销售 品牌 库存 2014年03月28日 17:11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